不久前發生的印度政府收緊對中資公司簽證政策一事,最近有了新進展:經過我駐印使館與印度內政部交涉,目前印方已同意將離境最后期限,從原來的9月30日延長到了10月31日。
近年來,中印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中國已在去年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國,印度也成為中資公司承攬建設項目的最大海外市場。但是,印度內政部近期收緊主要是針對中資公司的簽證政策,已造成中國基礎設施承建公司和大型高科技企業難以按期履行數以百億美元計的合同,中印兩國企業將面臨巨額的商務糾紛和經濟損失。
“商務簽證”模式生變:“簽證”問題成中企在印最大風險
一直以來,印方對在印度承包項目的中資公司人員的簽證政策,都按名義上需申請“工作簽證”事實上采取“商務簽證”的模式處理。
中國駐印度使、領館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印度簽證政策規定,赴印從事工程項目的人員應申請“工作簽證”,但由于工作簽證須經印內政部審批,審核周期長、印方受理后不予回復率非常高。事實上,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印承包項目的中資公司人員能獲得工作簽證的寥寥無幾。對此,印度駐華使、領館最近幾年來采取變通做法,即依據印方項目業主發出的簽證邀請函,向中資公司人員頒發了上萬份期限為3至6個月的“商務簽證”,形成了目前大部分中資公司人員持商務簽證在印從事項目建設的狀況。相關負責人指出,這表明,此做法是印度政府長期默許的。即使是印度駐華使館網站上也清楚寫明,持商務簽證可進行“短期項目工作”。
但自今年5月中旬起,這一模式突然“生變”。當時,在印度承建大型電廠和鋼廠項目的十幾家中資公司,均未能為其承包項目的施工隊伍獲得必要的商務簽證,處于難以履約的困境。
隨后事態進一步惡化。7月中旬,印度政府內政部決定,不再允許外國、主要是中國工程人員持商務簽證從事項目建設。印方還宣布,目前在印持商務簽證從事項目建設的所有人員,無論其簽證是否到期,都必須在9月30日離境。
但是,當時印方并未將其設定的“9·30大限”及時通報中國官方,大部分中資公司到9月初或9月中旬才接到印方通知。這些中資公司在印承包的多為以億美元計的大型成套設備安裝工程,項目管理復雜,中方施工人員較多。多位中方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印方要求這些項目的中方人員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全部撤離,顯然既不符合實際,對印度經濟本身也不負責任。
9月中旬以來,部分中資公司項目所在地的警察局派人到現場敦促中方人員離境,稱如果不能在9月30日離境或離開項目駐地,將要承擔后果。但據了解,僅在印度東部地區,持商務簽證的中方工程人員無法落實9月30日以前回國機票的約有1300人。當時正值當地一年一度的最大節日,印度出國旅游人員增加,主要航空公司9月30日前相關航班基本滿員。多數中資公司另想轍安排撤離,有的甚至設法經第三國,如孟加拉國達卡、韓國首爾繞道回國。
半個多月前,《經濟參考報》記者接到中國一家基建公司駐印度辦事處負責人的電話,說他第二天就要回國換簽證了“這一回去至少要兩個月才能有消息,還不知道能不能辦下來呢,”他嘆了口氣說“現在簽證成了在印度做生意最大的風險了。”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中資公司普遍擔心,工作簽證頒發的數量可能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這樣,凡有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施工的項目將難以按計劃實施,涉及幾十個項目、約上百億美元合同。中國承包公司與印度業主之間將會相互要求巨額罰款和索賠;印度業主與其貸款銀行之間將會產生糾紛;合同各方將不得不訴諸法庭。
歧視性做法將傷及自身:印電力電信工程建設將受沖擊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經過我駐印大使張炎與印度內政部交涉,目前印方已同意將離境最后期限延長到10月31日。
一些中資企業就此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反映,中方人員在10月31日前離境自身沒有問題,但對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還有中資公司反映,其實最近申請到的商務簽證,停留期已從過去3或6個月縮減到1個月甚至以下。與西方國家商人大量獲得1年和多年的印度商務簽證相比,對中國人只給3至6個月商務簽證本已是歧視待遇,大大增加了中資公司運營成本和工作難度。現印方進一步縮短停留期,已影響多數中資公司在印度業務的正常開展,尤其是在印投資和業務規模較大的企業。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政府在對中資公司簽證問題上的歧視性做法,不僅影響到了中資公司的正常業務,更將傷及自身利益。
其中,印度為緩解電力嚴重短缺而進行的電力工程建設,將首當其沖。據印度政府估計,印度2007到2012年第11個五年計劃新增電力78700MW中,有20%將使用中國設備,而第12個五年計劃這一比例將達31%。目前印度有超過30個電力項目有中國公司參與,超過3000名中國工程師輪流為項目工作。印度包括信實和塔塔等十多家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大型私企,都面臨類似問題。
據印媒報道,印度目前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為15萬MW,中國為86萬MW;2008-2009年,中國新增電力10萬MW,而印度僅有3454MW。印度電力目前存在11000WM到15000MW的供給缺口,夏天缺電嚴重。
事實上,9月底印度電力部已經承認,第11個五年計劃中超過20%將難以完成,此前第八到第十個五年,計劃新增電力的一半都沒有完成。
除了基建公司,印度政府停辦3到6個月商務簽證的政策,也對當前占據印度市場約1/4份額的中資電信設備提供商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這些中資企業表示,已在印度工作的幾百名中國員工須停產停工回國辦理工作簽證,已影響到業務正常運轉。此外,關鍵的技術專家和調測人員無法及時趕回印度,多個合同額達數億美元重要項目進展都受阻,損害了印度客戶乃至印度電信產業的發展。
疑懼中國經濟影響力上升:損人不利己政策出臺的真實“理由”
既然收緊中資企業簽證損人不利己,為何印度政府還對此情有獨鐘?
印度媒體報道稱,印度政府做出此決定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國就業。據《印度快報》9月14日報道稱,印度政府大規模檢查中國在印承建的大型項目后,確定有近25000名持有商務護照的中國工程人員在印度從事“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工作”,這些人要在9月30日前返回中國申請合法工作簽證。對于中國工程師、專業人員和有證書證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員的工作簽證申請,內政部審批過程將簡化;但對于半技能和無技能勞工,如電工、水管工等,將提交勞工部決斷。
報道還說,為避免未來出現混亂,印度內政部在與印度企業代表的會議中明確表示,由于涉及國家主權,印度公司無權與中國公司簽訂允許中國工程人員來印工作的合同。
但此舉真是為了“保護”印度本國就業嗎?一家中資電建公司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們想用本地工人,但印度全國高壓電工人數只有40多人,而中方承建的一個大項目就需要這么多高壓電工,印度本國工人根本無法滿足需要。
更何況,中國工人在印度工作均為短期、階段性的,并且只占用工總量的很少一部分。上述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施工不同階段,派駐印度項目的中方技術人員數量是浮動的,某些大項目多時約1000人,但這只占總體用工人數的8%,工程仍需雇用上萬印度人。工程完工進入運行和生產階段,將為印度直接或間接創造成千上萬新就業機會。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印方拿簽證開刀,真實目的意在限制中國經濟對印度這些戰略產業的影響。中印經濟發展水平已拉開檔次,印度經濟對中國依賴度上升,從已簽訂的合同看,中國通訊和電力設備已在印度市場占據相當大的份額。由于印度上層一些人士對中國的戰略意圖頗有猜疑,他們從“長遠考慮”,對中印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感到“擔憂”。
早在2008年4月,印度電力部就曾向總理辛格建議,外國公司如果參與印度電力項目招標,必須以使用“印度制造”電力設備為前提,而這一提議已得到總理辦公室批準。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此前任職電力部副部長時就擔憂中國電力設備的沖擊,認為政府應出臺政策應對。
相關鏈接
印媒:卡中方簽證印國內反對聲浪起
印度一些私人電力公司不滿印度內政部簽證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已經要求印度外交部解決中國工程人員的簽證問題。
據印度《經濟時報》日前報道,由于中方人員近期未能及時獲得商務簽證,已使一些項目無法正常施工。印度諸多大電力公司面臨工程延期和成本提高的問題,并已嚴重影響印度新增電力計劃。類似問題也出現在中資公司承建的管線工程。
報道稱,由于中國電力設備只能由中國技術人員安裝調試,印度一些電力公司已經要求印度外交部解決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問題。
另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政府8月底曾以安全為由,要求限制印度私人電信運營商使用中國電信設備,但此舉威脅到印大量私人電信運營商的生存,還可能造成歐洲電信設備對印度市場的壟斷,遭到運營商的普遍反對。
目前,簽證問題已直接影響中國公司投資印度的信心。據《印度教徒報》不久前報道,印度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到中國招商引資,希望中國公司投資該邦港口和高速路項目。但中國公司普遍態度謹慎,因為擔心無法拿到工作簽證,以及印度近期限制中國投資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