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發表文章指出,德國的比較優勢是生產依賴于全球市場的特種商品。德國對出口的依賴根深蒂固,并以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為榮。只可惜,也正是德國對出口的依賴及對制造業的偏重使得德國經濟首當其沖受到危機沖擊。出口導向模式使得德國在全球需求改變時束手無策。德國能擺脫對出口的依賴嗎?
德國政府直言不諱地表示,希望德國回歸到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上來。一些人士也指出,德國經濟不可能馬上掉轉方向轉為靠內需拉動增長。
有利于出口就是有利于經濟的推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德國的消費者支出一直以來都很疲軟。經濟不景氣時德國的典型反應是削減包括工資在內的制造業成本,借此來保持在出口上同別國的比較價格優勢。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當德國馬克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升值時,德國就是如此應對的。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德國根深蒂固地對工資平等的偏愛是其熱衷于出口拉動型增長模式的原因,也是其看似永無止境的貿易盈余的根源。根據該觀點,一項旨在縮小最高薪和最低薪之間差距的福利政策限制了各個行業最熟練工人的收入,許多人在高薪的誘惑下遠赴他國謀生。這種壓縮工資差別的做法也妨礙了迎合國內市場的低酬服務行業的誕生。最低工資制度提高了非技術工人的報酬,也使得提供的服務變得昂貴。如果個性化服務非常廉價的話,消費者也許會花更多的錢。由于服務業投資欠吸引力,國內儲蓄就流向了海外。
由于美國、英國和西班牙的消費者在困境中掙扎,德國的耐用品制造商,尤其是汽車制造商,將發現前方的道路異常艱辛。如果外需不能完全恢復的話,一旦短期工作計劃結束失業率就會上升。政府將不得不在私有部門重組時繼續對經濟的扶持。
從依賴出口向更好地服務于本國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轉變將是痛苦的,但是從長期來看,有利于德國和世界的發展。德國高額的儲蓄盈余有賴于其它國家的赤字。德國銀行循環利用超額儲蓄時以手持美國有毒資產而告終。
“德國賣掉保時捷換取雷曼兄弟債券的做法毫無意義,”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的漢斯-沃納·辛恩說。那些借出去的錢本來可以提供給德國國內的新興企業。很多德國人馬上要到退休年齡了,他們將需要比現在更豐富的服務。隨著出口行業的萎縮,需要新的服務業來創造工作機會,這甚至可能會提高德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率。
德國有從此次危機中吸取錯誤教訓的危險。它可能會認為,此次危機僅僅表明依賴金融業和服務業來推動經濟增長是愚蠢的,就像英美那樣。它可能會加深由來已久的對出口的偏愛。但頗有創見的德國人可能會得出結論,這樣一場讓未來納稅人背上沉重負擔的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自身儲蓄的不合理運用。他們可能后悔沒有把錢花在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