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發表文章說,由于監管程序得以簡化,更多的中國企業得以在低成本條件下快速完成債券發行。
目前,中國企業發行的公司債總額已經超過了它們的日本同行,人民幣債券市場已經成為繼美元和歐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2009年前五個月,中國內地公司發行的公司債規模達820億美元,日本公司只發行了510億美元。
中國內地股市在2007年底開始由牛轉熊之后,債券銷售才得以重獲新生。由于股民將股市收益大量變現,銀行存款數額開始激增。為了讓銀行多余的流動性得以釋放,監管者在2008年4月簡化了債券發行的相關規定。此前,公司債必須在股市上市,要求公司債在發行前必須獲得證監會的審批,而這一過程通常是耗時、耗資的。因此,當時的債券發行通常是國有企業為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融資。這些都需要國家擔保,且收益率也幾乎相同。
新規則使一切得以簡化。所有的債券發行都要求有信用評級,它們不再需要在股市交易。去年9月,中國叫停了國內新股發行,企業不得不在其他市場尋求融資,這就進一步推動了債券市場的發展。與此同時,全球利率的下調也使得債券收益率更富吸引力。2009年前五個月,中國公司債發行量占所有債券發行量的22%,而2007年同期的數字只有3%。
公司債市場的發展對于人民幣國際化至關重要,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需要比現在更成熟且更好地融入國際金融體系。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認為,中國政府正推動國內金融市場朝著基礎更深厚和更成熟的方向發展,離開債券市場,金融市場就談不上完整。
已有100多家中國企業發行了公司債。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公司債發行是在今年5月,中國農業銀行以3.3%的收益率發行了規模為73億美元的五年期公司債,而同期中國的國債收益率只有2.4%。據悉,中國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也即將發行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債。
但是對于那些缺乏資金的私營企業來說,這一市場仍然是很難進入的。公司債的最低發行量是1.41億美元,且發行方必須獲得一家被認定的本土或合資信用評級機構的AAA或AA+評級。這使得80%的公司債發行方都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一旦中國開放熊貓債券(指國際機構在中國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中國的債券市場將獲得進一步發展。迄今為止,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是僅有的兩家獲準發行熊貓債券的國際機構,匯豐銀行和東亞銀行獲準可以在香港出售這些債券。今年晚些時候,外國公司駐華分支機構或許也能獲準在大陸發行熊貓債券。總部設在倫敦的渣打銀行可能成為第一批獲準企業,其目標是在大陸發行規模為5億美元的熊貓債券。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中國的股市正在反彈,IPO也已經開閘,但我們仍將在中國看到市場對債券的強勁需求,債券市場是融資的相對容易和低成本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