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次貸危機引起美元匯率下跌,美元就會隨著次貸危機的平息而恢復到其以前某個時段的匯率;如果相反,是美元危機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就必然會擴大,引起其它資產的信用危機。”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駿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次貸危機不是簡單的信用危機,它的背后是美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萎縮。
利益驅使下房地產與金融市場的膨脹
金融、房地產服務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比例已經由上個世紀50年代的11.4%,上升到2007年的20.66%,它已經替代制造業成為美國的核心經濟。 2007年,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人均創造的GDP達到近33萬美元,其中房地產服務業人均GDP高達74萬美元;而全美國同時期的人均GDP僅為4萬美元,即使在高科技集中的信息業,人均GDP也不過19萬美元。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前,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總額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0%以上;美國標普500強企業的總利潤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產業務產生。 劉駿民說,每一次金融創新都創造出新的虛擬資本,而這些新虛擬資本距離初始借款人貸款更遠了一步,虛擬性越發增強。長年累月積累下來,帶動了美國整個經濟的虛擬化。在次貸危機發生前,美國的虛擬資產每天都在增加,且交易量巨大。正是這些有關房地產、股票的交易,以及發行債券和其他金融創新而產生的巨量貨幣收入,支撐著美國的高消費和經濟運行。
次貸危機背后的美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萎縮
隨著各類投機行為的不斷擴張,許多不受監管或難以監管的金融創新業務也得以大規模開展。在金融自由化的氣氛下,美國的金融創新造就了股市泡沫和房地產泡沫。 從2008年6月開始,美國住宅開工項目連續下降,2009年1月份美國新房開工量只有47萬個,環比下降16.8%,同比下降56%,僅為2006年高峰時的1/5。不僅僅是住宅房地產市場受到嚴重沖擊,總價值約5萬億美元的美國商業房地產市場(辦公樓宇、賓館、零售物業等)也已經進入嚴重惡化的狀態。公開數據表明,美國商業房地產的貸款拖欠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已經上升到2.6%,達到13年來的新高。 與此同時,次貸危機也導致美國的信貸市場大幅萎縮。2008年美國貸款發放總額為7640億美元,遠低于2007年的1.69萬億美元,為199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越來越多的銀行更愿意持有現金。據統計,美國的銀行目前所持有的現金總額已達到1萬億美元。今年初,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等美國三大銀行業巨頭又同時宣布,一共削減了原先給予企業的1.5萬億美元信貸額度。 受危機影響,美國股票市值大幅萎縮。美國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2007年的14000點,一度下跌到2009年3月的7000點下方,跌至近12年來的最低點,市值大幅度縮水近10萬億美元。
美國經濟虛擬化過度的危害
表面上看,次貸危機是由房地產市場下滑引起的。但劉駿民提出,次貸危機的發生并非事出偶然,其背后折射出美國經濟的過度虛擬化,以及增長模式逐步演變成為“虛擬資產創造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黃金非貨幣化之后,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使得美國政府和居民均可以大規模透支和借債,進而催生了美國金融資產規模迅速擴大,同時也使得美國虛擬資產的價格(包括房地產)不斷上漲。 反過來,美國的金融創新意識和技術又使得美國居民和企業均可以方便和快捷地從賬面的資產增值中直接套現消費,房地產和其它金融資產的增值一度成為美國人消費的“自動取款機”。在金融資產賬面財富增值的鼓舞下,美國消費者、企業和政府不斷以增加負債為代價,大膽消費,從而刺激了GDP的增長,這種現象在美國的房地產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2003年以來美國的GDP增量中,2/3到3/4的份額直接或間接與房地產高速發展相關。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張云說,行業內預測,到2010年,美國商業房地產的貸款拖欠率將急速飆升至10%左右。房地產市場的萎縮導致房地產抵押貸款的證券化以及這些抵押貸款證券的交易活動停止。美國房地產創造虛擬資本(抵押貸款證券)、創造貨幣收入的功能正在消失。這些賺錢的活動消失,美國的GDP就會大幅度下降。 在分析美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方案能否奏效時,張云說,這取決于這些措施能否激活當代美國的核心經濟。美國核心經濟被高度虛擬化了,而虛擬經濟又是高度自由化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它的恢復也必須在高度自由化的環境中才能夠實現。這一基本規律決定了政府對虛擬經濟的干預作用相當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