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5-22 王云 編譯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5月15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刊文指出,通貨膨脹雖然危害嚴重,但通貨緊縮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默爾·哈澤德,一位諷世的低音男歌手,深解目前的貨幣混亂狀況。他顫聲唱道:“通脹還是通縮,如果你能,請告訴我,我們會重蹈津巴布韋或日本的覆轍嗎?” 美國該如何避免這次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所帶來的通縮壓力,同時又可以預防美聯儲的一系列舉措帶來的通脹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5月4日警告說,日本式的通縮已初露端倪。而同時,艾倫·梅爾策預測,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將會重現。這兩種觀點都刊登在了《紐約時報》的同一版面上。兩種擔憂均不容忽視,但通脹較遠且是可控的,而通縮已迫在眉睫,且是致命的。 對于通縮的擔憂并不是基于今年美國3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雖然這是自1955年以來第一次達到這樣大的年下降幅度,但這只是能源價格劇跌所造成的短期結果,扣除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通脹率為1.8%。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價格持續下滑,這才是真正通縮的標志。 到目前為止,對通脹的預期還比較堅定,但工資凍結和減薪也許很快將改變人們的想法。在一次民意調查中,超過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或他們家庭的某些成員遭受了減薪或減少工時的痛苦。美國第一季度就業成本指數同比僅增長了2.1%,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低增幅。在上次2003年的那場通縮恐慌中,工資總額增長了近4%。 這有什么關系嗎?如果價格下跌是先進的生產力使然,就像19世紀末那樣,那么它是一個進步而非經濟崩潰的信號。然而,今天的通縮更像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惡性通縮,因為需求疲軟、家庭和公司都負債累累。在通縮情況下,即使名義工資、物價和利潤都下跌的時候,債務的名義價值仍然是固定的,實際債務負擔因此加重,從而導致借款方削減開支以還債或者拖欠貸款。那樣則會破壞金融體系、加深經濟衰退。 從1929年至1933年,物價下跌了27%。而此次各國央行已經開始著手解決。美國、英國、日本和瑞士的央行已經將短期利率下調至或接近于零,并且通過購買債券而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然而正是這種反通縮的熱情引起了梅爾策等人士的警覺。梅爾策擔心,送走通縮的代價是美聯儲不能或不愿及時轉變政策以防止通脹抬頭。 但通脹比通縮更容易調節。一國的央行可以通過將利率提升至需要的高點來抑制通脹,卻不能通過將名義利率降至零以下來解決通縮。通縮剝奪了央行利用負實際利率來刺激消費的能力。那些已將利率降到幾近零的央行現在正運用非常規的、量化的工具,但其效果有待驗證。
人們擔心,當需要提高利率時,美聯儲可能會因政治壓力或擔心破壞金融市場而躊躇不前。在經過了2003年的通縮恐慌后,美聯儲加息的速度相當慢。針對剝奪12位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在貨幣政策中的話語權的提議,美國總統奧巴馬應該不予采納。國會應該批準美聯儲發行自己的債券,這樣美聯儲采取緊縮貨幣政策時就有更多的余地,而無需無序出售所持有的非流動私人債券。確保美聯儲的政治獨立并為其配備更好的工具將有助于央行在通脹來臨時更好地應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