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經濟衰退使不少民眾購買力下降,無奈過上緊日子。不過,美國人對糖果的消費量卻有增無減、逆勢飄紅。低迷的經濟形勢下,吃糖解憂已悄然成為一種新生活方式。 《紐約時報》網站24日報道,雖然美國境內生產其他產品的一些制造商正勉強維持企業正常運轉,許多大型糖果生產商的產品銷量卻有所增長。 數據顯示,吉百利公司2008年利潤比前一年上升30%,雀巢公司同期利潤則增長10.9%。2008年大部分時間里,好時公司經營狀況不佳,但這家公司當年第四季度利潤驟增8.5%。 報道調侃說,美國的經濟衰退看起來喜好甜食。一些糖果制造商、銷售商和行業專家說,隨著失業率上升,美國人、尤其是成年人對糖果的消費量有所上升。 對這一現象存在多種解讀。對一些人而言,糖果帶來的甜蜜感受可提振因經濟低迷受打擊的信心。對另一些人而言,熟悉的糖果味道能勾起懷舊情緒,使他們沉浸在對昔日美好時光的回憶之中。另外一個并非無關緊要的原因在于,相對其他一些消費品,糖果較便宜。 零售經紀企業“愛德華·瓊斯”分析師杰克·P·拉索說:“形勢艱難時,人們可以稍微縱容自己……這些就是人們能較輕易承受的低成本產品。”33歲的待業室內裝潢設計師雷蒙德·施奈德坦言,丟掉飯碗后,自己變成一個嗜糖成性的人,每次到雜貨店購物都會買下大量糖果。他告訴《紐約時報》記者,如今無論他到哪里,心里都沒有經濟安全感,而“糖能安慰人”。 美國歷史上不乏糖果業逆勢飄紅先例。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糖果業異軍突起,推出至今仍廣受消費者歡迎的一些產品。“士力架”巧克力條由馬爾斯公司于1930年推出。“圖齊(Tootsie)”牌棒棒糖1931年問世。“馬爾斯杏仁巧克力條”和“三個火槍手巧克力條”則緊隨其后,于次年問世。 據好時公司“社區檔案主管”帕梅拉·懷特內克介紹,作為“大蕭條”時期糖果業龍頭品牌,好時公司整個20世紀30年代都保持著足夠高的利潤率。公司不僅經營狀況好,還能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支持。 史密森學會勞動和產業部門負責人彼得·利布霍爾德說:“相對而言,糖果企業可抗經濟衰退……‘大蕭條’期間,糖果企業保持了正常運營。” 不過,專家警告說,糖果行業不宜盲目樂觀。 紐約投資研究企業“太陽證券”食品分析師埃德加·勒施預計,經濟衰退背景下,價格更親民的大眾類糖果品牌將面臨更多機遇,而一些高端糖果品牌的日子可能越來越不好過。
(新華社專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