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6-30 本報駐紐約記者:楊蕾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這張拍攝于6月28日的照片顯示的是,位于新加坡岌巴造船廠的一座石油鉆井平臺的鉆塔。由于美元疲軟、股市下挫導致大量資金涌入原油期貨市場,國際油價27日繼續沖高,紐約、倫敦兩地油價一度逼近每桶143美元。新華社/路透 | 國際油價上周一舉突破每桶140美元大關,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8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27日更是一度雙雙逼近每桶143美元。今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漲幅已超過40%。面對不斷飆升的國際油價,越來越多的人將矛頭直指活躍在原油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今年5月曾披露,從2007年12月開始,該機構就國際油價展開調查,通過仔細篩查所有大投機商的交易信息,發現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有大批投機資金流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以規避風險。 美國眾議院能源商務委員會本月23日發表的報告顯示,2000年1月,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交易合約中的37%為“投機交易者”所持有,但到今年4月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至71%。而“商業交易者”所持合約比例則大幅下降。另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報道,目前進入國際原油期貨交易市場的投機資金約為2600億美元,為2003年的20倍。 投機炒作“是制造高油價的罪魁禍首”這一說法也得到美國華爾街的響應。有著豐富對沖基金管理經驗的金融家邁克·馬思特曾說,華爾街金融同行們正通過投機期貨市場推高國際油價。本月23日,他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如果對原油期貨市場采取嚴厲監管措施,國際油價有可能在30天之內就會回落到每桶60美元的水平。 一時間,投機炒作石油期貨成為眾矢之的。本月26日,就在國際油價首度突破每桶140美元大關后,美國國會眾議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利用包括動用緊急權力的各種手段,來遏制過度投機對原油期貨市場產生的影響。美國《商業周刊》也發表文章指出,目前市場上原油供應并不短缺,高油價完全是投機炒作一手造成的。 但對投機炒作論也有些人持不同見解,認為將高油價完全歸于投機交易過于簡單化。“金融大鱷”索羅斯本月3日在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上作證時說,雖然投資基金大舉進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推動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制造了價格泡沫,但國際油價高漲仍然有供求基本面變化的“強有力因素”。 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署長蓋伊·卡魯索也表示,導致油價上漲最重要的因素是供需失衡。他說,自2005年以來,國際能源需求持續增長,但歐佩克成員的石油產量卻沒有變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比2005年增加50%。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在非常時期扮演穩定油價角色的“中央銀行”,沙特阿拉伯僅掌握近200萬桶/日的剩余產能,這使國際油價很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美元匯率變化以及非歐佩克產油國產能問題等各種因素影響。因此,促使國際油價飆升的因素十分復雜,很難給出“簡單的答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