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4-10 作者:黃恒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金融機構為避免損失,收緊貸款條件,造成信貸緊縮,使得英國諾森羅克銀行面臨嚴重的融資障礙,遭遇流動性短缺,發生大規模儲戶擠兌現象。新華社發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日在華盛頓發布了《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將造成高達945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這一評估結果比此前所有經濟學家和金融機構公開發表的預期都更為悲觀。 這份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報告指出,沒有預見到這場危機的規模是“集體性失敗”,建議私人和官方部門立即實施一系列行動增加流動性并修正引發眼下金融動蕩的各項冒險戰略。 報告預計,美國房價繼續下跌、抵押貸款拖欠情況增多,可能導致與抵押貸款市場(及相關證券)有關的損失總額高達5650億美元。若加上美國發放的各類相關證券,潛在損失可能增加到9450億美元。 此前,對這場危機最為悲觀的公開評估來自德國金融監管局的一份內部報告。該報告預測,在最壞情況下,全球損失總額為6000億美元。 彭博新聞社分析認為,IMF的數據顯示,這場危機的最糟糕時刻還沒到來,因為到目前為止,銀行和證券公司的資產減記和信用損失已達2320億美元,而且“銀行資本可能面臨更大壓力,有可能進一步減記”。 《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警告說,全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出現嚴重的資本和信心危機的風險。 這份報告評估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并提出了四點初步結論和政策教訓。彭博社將教訓概括為來自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監管太過松弛,以及人們對造成本次次貸危機的相關金融產品的結構性風險缺乏理解。 一、
各方都未能充分認識各類機構(包括銀行、單一險種保險機構、對沖基金等)的杠桿程度及無序調整帶來的風險。 二、
私人部門的風險管理、信息披露和公共部門的監管手段都滯后于商業模式下的金融創新,從而導致過度冒險、擔保薄弱、期限錯配和資產價格膨脹。 三、
高估了銀行轉移風險的能力,隨著風險具體化,這種轉移反過來給銀行造成巨大壓力。 四、
盡管主要中央銀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預措施,但金融市場依然面臨相當大的壓力。目前,這種狀況又受到更加不利的宏觀經濟環境、機構資金不足和杠桿率大范圍下降的影響。 “每個人都學了很多,”IMF貨幣和資本市場主管雅伊梅·卡魯阿納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分析這次危機時,我們都必須保持低調,因為這是一次非常非常復雜的危機。” 報告最后指出,政策制訂者目前的主要挑戰是,由倉促公布的監管措施引發出一系列更為劇烈的市場調整的風險。為此,報告敦促各國政府在中期層面上深化金融改革,同時呼吁政策制訂者避免“倉促監管”,特別是不要過度抑制創新或加劇目前的信貸收縮。 (新華社專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