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1-21 本報駐柏林記者:郇公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有好的創意卻缺乏足夠的資金來運作,幾乎是所有創業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德國政府長期實施的一些補助政策,協助大部分創業企業成功解決了融資難問題,為他們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全球范圍內,所有計劃創業或新創業的公司都會面臨這樣一種狀況,即使你擁有一個非常有市場前景的創意或技術,并且完成了一份非常完美的商業計劃書,但仍然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即使是爭取風險投資或私人投資,也往往由于缺乏足夠的信用或抵押資產而難以如愿。在同樣的情況下,德國的一家創業公司最先求助的對象,可能不是銀行或風險投資,而是德國聯邦政府或者地方政府。 德國政府提供的公共激勵政策多種多樣。在投資階段,既包括直接的現金激勵,也包括由銀行提供的低息貸款,還包括由政府為企業的銀行貸款提供公共擔保等措施。然而很有意思的是,這些由政府提供的各項補助并不是直接提供給創業公司的。 德國政府規定,創業企業真正獲得公共激勵資金的前提是,企業必須首先獲得足夠的私人投資作為本金。創業企業要成功地利用政府激勵政策和市場資金完成融資,必須采取“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創業企業可以在當地投資促進機構的協助下,估算公司項目可能獲得的政府公共激勵資金的最高水平,然后向當地政府提出申請。當地政府如果同意該申請,便向企業提供一份意向書。 第二步,創業企業可以憑借政府出具的意向書,尋找項目的私人投資或風險投資,籌集足夠企業本金。事實證明,有了政府或現金、或低息貸款、或擔保的承諾,企業獲得私人投資的成功率將大大提高。 第三步,公司在完成了自有資本金注入后,便可以獲得聯邦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補助資金,公司創業融資便能夠成功完成。 政府的公共激勵資金和成熟的實施機制,不僅可以協助企業成功地解決融資難問題,還通過政府、私人投資者的多重審核,有效規避了項目風險。 德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是德國經濟的支柱。它們大部分都是由這樣的機制扶植起來的。創業企業除了在投資階段可以獲得資金支持外,在運營過程中,比如人員聘用、就業培訓、技術研發等方面,同樣也可以獲得政府的不同激勵。比如政府甚至可以為創業公司支付培訓成本的80%。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激勵措施不僅適用于德國當地的企業,對于在德國投資的海外企業同樣適用。據德國聯邦投資促進署介紹,目前德國有4萬多家外國企業,在初始投資和運營階段大部分都享受到了德國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這也成為德國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措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