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2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閉幕。在為期一天的會議上,各國代表就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交換了看法,表達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意愿。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大會,其中包括80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使本次會議成為聯合國歷史上有關氣候變化問題最高級別的會議。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此次會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向全世界發出了強有力的政治信號,清楚地表明各國領導人都希望在年底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于今年12月份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舉行,大會的重點議題是制訂一項新的協定,以接替即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
24日,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新華社記者 侯俊
攝 | 國際社會應采取一致行動
潘基文在24日舉行的會議上指出,科學已經證明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存在,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為了地球的未來,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應當采取一致行動,避免在《京都議定書》于2012年到期后留下真空。 潘基文還表示,氣候變化是個影響全人類的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作出一致和共同的努力,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技術,因此應當幫助發展中國家,向它們轉讓技術和提供必要的資金。
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
據報道,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24日在本次會議上指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完成《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指標,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并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減排。發展中國家也應根據自身國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積極措施,盡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速度。
他還指出,中國政府已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執政理念,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制訂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將根據公約和議定書,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作出更大貢獻。中國還愿意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此外,77國集團和中國的代表、巴基斯坦環境部長費薩爾24日在會議發言中也表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應該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合作,以便有效應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帶來的雙重挑戰。他強調,發達國家只有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才能制訂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和戰略。
歐洲美國一熱一冷
本次會議上,歐洲國家的環保熱情最高,它們提出必須在2050年之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把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范圍內。據悉,加拿大和日本也贊成歐洲國家的這一建議。 英國環境部長希拉里·本呼吁美國不要對國際協定中的強制減排約束持反對態度。希拉里·本指出,倘若全球幾大經濟體不接受強制減排約束,發生危險性的氣候變化是很難避免的。 不過,美國方面的熱情依舊不高。就任初就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布什總統并沒有出席這次會議。美國國務卿賴斯也只是在討論會上提出,僅靠現有技術無法同時滿足世界能源需求和控制排放,世界需要一場技術革命。 值得關注的是,本周末美國總統布什即將召集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華盛頓舉行氣候變化會議,旨在尋求達成美國早先提出的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戰略,歐盟、中國、印度、日本等國以及聯合國都將派代表出席此次會議。此間媒體認為,布什可能希望在聯合國框架之外達成一項協議,以各國自愿減排取代國際協定的強制約束。
[背景鏈接]《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2005年2月16日生效,其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適當水平,防止劇烈的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危害。 《京都議定書》規定,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和加拿大削減6%。 截至2004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排放量卻比1990年上升了15.8%。2001年,美國總統布什剛開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給美國經濟發展帶來過重負擔。 《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 《京都議定書》將于2012年到期,國際社會目前正在討論如何制訂后續協定,以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長,最終使其穩定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