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6-22 作者: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在G20峰會召開之前,6月19日,在第二期清華國際安全論壇上,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發布了《構建A3貨幣聯盟的報告》。該報告認為,G20峰會難以對全球貨幣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而以“10+3”為框架的東亞區域貨幣秩序建設也困難重重,這使得中日韓三國必須重新考慮全球金融危機之下的地區解決之道。對此,報告倡議以中日韓三個亞洲國家(A3)為核心構建A3貨幣聯盟,在東北亞率先建立不依賴于美元的貨幣區,中日韓之間的地區貨幣互助勝于全球金融改革。 倡議中的A3貨幣聯盟從易到難分三個階段。在初級階段,建立A3貨幣聯盟組織框架、A3貨幣基金以及三國貨幣互換和交易結算機制,最終建立A3貨幣單位等;在中級階段,使A3貨幣單位成為A3駐錨貨幣,三國貨幣可自由兌換,吸納東亞其他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加入聯盟,推動東亞自貿區等;而在高級階段,建立東亞中央銀行,并逐步實現經濟的一體化。
這似乎就是一個亞洲版的歐盟,在歐元區因主權債務危機而面臨崩潰的背景下,倡議構建東亞單一貨幣似乎不合時宜。但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教授認為,恰恰是因為有歐元的存在,希臘等國才會獲得集體救助,否則,希臘會遇到更大的風險;而且歐盟統一的財政要求也約束諸多成員國從而避免更多的國家陷入危機,只是歐元區擴張得太快且沒有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監督。而且A3聯盟與東亞共同體不同,目前“10+3”開放性太強,甚至向“10+6”演化,這導致成員國達成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比較單純的中日韓三國構建A3貨幣聯盟易于協調和監管。 A3貨幣聯盟屬于國際政治學者的構思,而金融學者則傾向于人民幣走國際化道路,這也是近年來有關人民幣未來命運最多的暢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的向松祚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唯一正確道路,目前應該率先推動建立大中華貨幣區,進而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東亞單一貨幣盡管在經濟上可行,但政治上不可行。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反對國際政治學者提出的A3貨幣聯盟的理由恰恰是金融學者強調“政治上的不可行性”。
但A3的構思也是基于政治上的考慮,而且顯然要比金融學者考慮的更多。首先,A3貨幣聯盟可以減輕中國崛起的阻力,由韓日分擔中國諸多國際壓力。而中國日益擴大的經濟規模對日韓而言,也會有較強的政治動力推進三國間的貨幣聯盟,以便坐上中國這艘順風船。 而且,在今后十年,經濟陷入危機后的美國可能長期低迷,孤立主義抬頭,而中國國內問題的復雜性也抑制了中國承擔國際領導力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國際權力可能面臨真空期,這有利于強化區域合作而非急于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的最大障礙也是政治性因素。因為任何一種國際貨幣背后,不只是有龐大的經濟規模,更需要有強大的國家信用。顯然,未來10年處于轉型過程中的中國,面臨制度改革上的諸多不確定性,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信用支持尚不夠,A3貨幣聯盟則會化解這個障礙。 兩種不同的方案表明中國急于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以免遭受更多的傷害,同時,也說明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道路非常艱難。 中日韓是遭受美元傷害最大的國家,而且三國各自的經濟規模都名列全球前列,如何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是三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因此,即使構建A3聯盟存在諸多障礙,甚至不可能完成,中日韓三國在貨幣上也有共同的利益。仍由西方主導的G20很難對國際貨幣體系做出有效的改革,A3應該是中國后備的方案之一,至少目前提出這個問題,可以把日韓在G20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拉到中國一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