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樓市調控剛剛“滿月”,政策走向就引發各種猜測。其中,房產稅何時開征謠言滿天飛,有的說上海即將開征,有的說“三年之內免談”;至于征稅范圍、稅率、征稅方式等,同樣說法不一。樓市政策走向究竟是越來越硬還是越來越軟,不僅是市場人士的討論話題,公眾更為關注。 房產稅似乎已成為判斷樓市政策走向的一個風向標:房產稅及時開征、嚴格征收就是調控趨嚴的一個信號;房產稅久拖不征則是調控放松的信號。我注意到,“國十條”之后,媒體從地方細則判斷政策走向溫和還是強硬,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是否提及房產稅。 尤其是中央高層最近關于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宏觀調控面臨兩難的論述,被許多市場人士當成樓市政策信號來解讀。事實上,高層的論述說的是宏觀經濟形勢,具體到房地產領域政策如何走向,并沒有一個明確說法。如果把高層的宏觀論述當成當前房地產政策信號,是一種武斷。 樓市調控風向究竟是“風硬”還是“風軟”?結論其實不應急著下。 這一輪調控剛剛“滿月”,政策效果還有待評估。據報道,“國十條”出臺一個多月來,各地樓市陷入觀望,成交量銳減,部分城市樓市成交量出現多達六成的降幅。但是,成交量銳減房價并未明顯松動,這種僵持局面還可能持續。房價不是一朝一夕上漲到目前這種水平的,抑制房價自然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房價不可能也不能暴漲暴跌。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調控政策都是要付出不少行政成本的,不可能隨意出臺,只能是擇機而行。 其次,某些政策出臺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過程。例如,房產持有稅開征,由于不符合現行的《房產稅暫行條例》,無異于重新開征新稅,就不能規避法律程序。發改委研究人員“三年之內免談房產稅”之說是不靠譜的,即便是發改委本身,也不一定能準確斷言房產稅如何如何,主要還得看國稅總局怎么說。 最重要的,政策如何走還得看房價本身和居住權保障程度。毫無疑問,房價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問題和經濟問題,因而這一輪調控旗幟鮮明的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所以,判斷樓市政策走向不是要看交易量縮水,而是要看房價是否回歸到決策層認為合理的水平上。尤其是,如果保障房供求仍然嚴重失衡,政府就需要通過平抑房價來解決部分人的住房問題。
(北京 房地產業評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