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CPI創出年內新高。從4月末到5月初,全國各地菜價一直居高不下,多地區菜價已經貴過豬肉價格。這推動了CPI上漲。 與糧價的緩慢上漲、水產價格的萎靡不振,肉價低位徘徊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菜價一路飆升,強勁上漲的勢頭難以阻擋。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園藝產業作為高效農業的重點,發展最快。先說蔬菜。目前全國播種面積比10年前擴大近一倍,種植面積的擴大速度更快,而糧食種植面積是明顯減少的。不可思議的是,在這里,供求關系并未決定產品價格。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菜價貴過肉價呢?
盡管蔬菜等漲價因素有多種,但無法回避的是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由于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根本性逆轉,國內勞務市場近年來出現了引人矚目的變化,“民工潮”變成了“民工荒”。各地紛紛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爭搶民工,這種變化勢必會對農業用工、農產品(000061,股吧)成本產生影響,最終在農產品價格上體現出來。而在農業內部各行業中,糧棉油和畜牧、水產業適合機械化生產,園藝業卻是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現在,種一畝稻麥用工不超過5個工,而菜農、果農幾乎一年忙到頭。民工荒的出現使農業行業用工難問題愈演愈烈,園藝產品成本隨著雇工價格而水漲船高。 據農業專家介紹,農民種一畝稻麥,年效益大約500元,種一畝蔬菜大約5000元,人們據此認為蔬菜是高效農業項目。而如果換個角度看,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稻麥種植機械化程度高,一對夫婦不雇人可以種30畝,而蔬菜只能種3畝,雖然總收入都是15000元,但種菜要辛苦、忙碌得多。如果把用工計入成本,種30畝糧的效益,要大大高于種3畝蔬菜。因此,論畝均效益,蔬菜遠高于糧食,若論勞均效益,糧食才是高效農業。 隨著工資成本的上漲,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產品,其價格越來越高,這在發達國家是個普遍現象。在西方國家的超市里,同是農產品,價格差別卻很大,雞腿、牛奶、色拉油便宜,土豆、包菜的價格也相對便宜,而青菜等葉菜價格則貴得嚇人,其差別,就在于是機械還是人工生產。從目前情況來看,降低種菜勞動成本的出路只有實行機械化。 種菜施行機械化的難度很大:其一園藝產品種類多、差異大,專業性強。例如大蒜頭,現在采用人工播種,一粒一粒插在田里,費工又費力。機械播種本不稀奇,但難就難在大蒜頭播種時必須“頭朝上”;其二種植規模小,農機企業覺得園藝機械銷量太少,無利可圖;其三有的種在山坡上,有的種在大棚里,機械無法施展;其四開發生產大型農機、可以享受政府各種補貼獎勵,而園藝生產所需的小農機在這方面補貼較少。 園藝行業盡可能多地采用機械作業,代替越來越緊缺昂貴的人工,關鍵是要調動企業積極性,把園藝專用機械的研制、開發、生產和推廣作為發展高效農業的重要一環,加以重點扶持。日本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為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和價格昂貴的問題,開發了很多園藝機械。如在果園里推廣一種采摘機械,可以上坡下坡,也可以升降,坐在上面采、摘、修、剪很方便。只有在園藝行業加大機械研制、開發、生產和推廣的能力和水平,把居高不下的勞動成本降下來,菜價才能隨著種植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下來,從根本上解決“菜價貴過肉價”的尷尬狀況,讓老百姓吃上價廉質優的蔬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