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1-18 作者:鄭渝川 來源:南方都市報 |
|
|
事實上,在各級各地存在大量的招商、納稅、政府扶持的土政策,鼓勵央企介入、歡迎外資準入,唯獨只有民資成了“沒娘的孩子”,被處處限制甚至被當成某些地方處于某一發展階段的“利用工具”,一旦時過境遷,馬上就以產業調整等各種宏大的名義打擊之。山西煤炭領域“國進民退”即是一例。而此前媒體報道,河南省新密市突然下令關閉當地所有的石料加工企業,不予任何補償,不設定正當正常的談判、退出、補償機制,用幾近沒收的方式驅趕合法的企業、投資商。這樣的例子很多,方方面面的主事官員毫無尊重投資協定、地租房租契約以及民企產權的意識。由此一來,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只能越來越短淺,追求短平快獲得投資、經營回報的項目,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堪稱經濟領域的“逼良為娼”。 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所控制的行業領域,確實嚴格對民間資本、個人創業者設限,但問題是相關的央企、地方國企無不借著上市等國際化名頭,半賣半送地將股份和紅利贈予外資。事實上,在這些行業領域,形成了國企會同外企壟斷的局面,需要強調國有資本對經濟的控制力時,強調前者是“主力”;需要宣揚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時,就擺出后者參股、顧問、協作等各種身份。唯獨民間資本以及各種規模的民企、創業者,非但享受不到這些牌照、體制壟斷領域的紅利,反而會因壟斷領域處于產業鏈、資源的上游,被動地付出相比國外同行更多的成本費用。這可謂是中國營商環境中除了較高稅賦之外,又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 這就是說,無論是動態化的民間資本,還是以實業姿態出現的民營企業、個人創業項目,其偏重于投資還是投機,在當今的國內環境內,歸根結底是政策因素決定的,是現任、后任的各級各地官員選擇的結果。如果“國進民退”進一步加劇,民資民企仍然無法進入利潤豐厚的行業分一杯羹甚至無法保住現有的經營成果,那么必然出現郎咸平多次“危言聳聽”的后果,價值投資者全部炒短線,企業家全部賣掉實業,去炒樓、炒股、做期貨,或者將“戰線”搬出國境。 我們現在討論浙商資本四處投機的現象,很容易基于對資本方在勞資關系、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不負責任,而生出厭惡之情;許多人甚至對山西等地“國進民退”叫好,認為大型國企對煤炭等領域的強力介入將有助于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問題的解決。如前所述,不管在哪一個領域內,民資、民企的日子越難過,問題的另一面就是創業難度上升,產業內部進步動力會消退,市場或產品主導者會更有興趣保持現有收費標準和技術水準,從動態的角度看,這實際上是民眾作為消費者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在下降。非但如此,隨著市場競爭水平的降低,民眾作為勞動者、公共輿論發出者的地位也會相應降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