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獎勵6萬元,考上廣西區直機關公務員獎勵3萬元,考上桂林市直機關公務員獎勵1萬元……2010年新年伊始,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正式實施的對考上公務員的恭城青年進行獎勵的政策,一經推出,便引發各方爭議。(1月3日《南國早報》)
打著“增強青年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旗號,拿著“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層次”的文件,花著動輒上萬的獎勵資金,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儼然將“公務員”這一職業供上了就業的神壇。這讓很多人不是滋味,比如有當地人就認為,只獎勵考上公務員的,而對從事其他行業卻并不獎勵,這容易讓大家感覺仿佛只有考公務員才是正道,才有出路。 這樣的想法其實很能契合當下不少人的就業心理。在轉型期間的社會,在市場經濟讓未來充滿各種變數的時代,穩定成為了一種價值追求。如此語境下,工作體面、收入穩定、福利待遇好的公務員,就正符合人們追求穩定的心理訴求。“國考熱”便在這種對穩定價值的追逐中應運而生,而連年水漲船高的錄取比例,則更讓公務員錄取幾乎成為一種精英選拔——從公務員報考的千軍萬馬中能殺出重圍謀得公務員職位,堪比高考金榜題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斯情境,恭城瑤族自治縣將考上公務員指為“提升就業層次”,并意欲重獎之,似乎也并無不妥。 只是,當地政府在給“公務員熱”火上澆油的同時,不知是否也想到過,這種將就業渠道的引導僅局限于公務員,把公務員就業精英化的獎勵模式,是否本身正是一種人才就業觀的倒退?且不說重獎考錄公務員,可能誘使更多人涌向報考公務員這座早已擁擠不堪的獨木橋,就業之路越顯逼仄。當這些受過系統知識訓練的精英,不是被引導進入市場去創造財富,反而被鼓勵涌向分配財富的公務員官場,這本身不僅無助于社會總體財富的創造與積累,反而還有那多少棱角分明、才華獨具的人,在官場里被打磨得庸碌不堪,在溫水慢烹中被抹殺?這種鼓勵最終將造就人才的雙重損失。 當然,身處官場的踐行者不會看到這一點,即使看到了,只要對自己的權力體系有利,又有什么關系呢?打著“增強就業競爭力”旗號的獎勵,不是用于改善當地的就業、創業環境,不是用于提升青年就業素質的培訓,反而用在對人才使用無甚好處的公務員考錄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吊詭。不僅如此,對公務員考錄的獎勵還要按級別的高低嚴格排序、分別對待,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在官場小說中處處流露的鄉黨網絡潛規則。在這種情境下,重獎考錄公務員就不止是一種物質激勵,還是一種彌漫于官場的關系網絡的期權投資,更是當地官場潛在的一筆人脈財富。正如一些網友的所說,無非是為了“上頭有人,好辦事”。所謂按考錄級別高低進行獎勵,埋下的也不過是權力網絡按層級鋪設的人脈伏筆。 盡管官場不容結兄弟,政治不許拜把子,但這種同門同鄉之誼往往會給權力帶來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這也最終讓這種權力網絡的鋪陳成為官場生存的潛規則。于是,身處廟堂之高的權力者便一個個像勤奮的蜘蛛,上上下下編織著屬于自己的權力網絡,網子越大,就越結實,能夠網羅的勝利果實也就越多。如此生態之下,恭城瑤族自治縣將權力的網子結到那些初入官場之門的公務員身上,先退而結網,再謀取權力網絡的期權果實,不可謂不是深謀遠慮。 用著納稅人的錢財,打著“增強就業競爭力”的幌子,織的卻是官場上下打點的權力之網,但最終迎來的卻是人們對這場獎勵的普遍質疑。很多時候,權力往往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態,試圖把隱晦變得坦蕩,把潛規則變成顯規則,卻不料,自己織的網越大,上面的漏洞反而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