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兩條涉及房地產業的重要新聞。一條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征免時限由2年恢復到5年,其他住房消費政策繼續實施”。另一條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表示“我國將完善住房消費和調控政策,增加中低價位和限價商品房的供應,抑制投機性購房”。
這兩條新聞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和一致性。今年12月31日終止營業稅政策優惠,是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131號文”中明確規定的。在此,不得不佩服該決策的預見性,投資投機需求很容易在這一優惠政策上“搭順風車”,今年樓市迅速回暖、繁榮,此政功已成,理應退。“其他住房消費政策依舊”,體現了國家支持合理自住消費的政策不變。由此證明,年底房地產政策只是微調,近兩個月恐慌性入市的購房者,對“多數優惠政策年終結束”的猜測過慮了。 而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的說法,可就意味深長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結束,媒體鋪天蓋地都在報道其對房地產業的大利好。會議公報涉及房地產業的重點內容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放松落戶限制。業界普遍關注的是中央對于房價的態度——既然沒提這事兒,加之宏觀經濟政策依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于是,大家自然一致認為明年房地產政策面還會是“艷陽天”。 張平主任的表態,極有可能是對房地產業盲目樂觀情緒的一種校正,以消除或減少大家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房地產政策方面的誤解。他提到“抑制投機性購房”,這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11月底溫家寶總理在上海視察時,同樣有此表態。這反映出中央一直都在關注部分熱點城市的高房價問題,之所以沒有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中點明,估計是不想沖淡“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大基調。 那么,接下來真會打壓房價嗎?從時機上看,眼下房價依然還在上漲,但成交量已有所回落,11月部分城市成交量比10月增加,主要是因為購房人因憂慮“年終門”而恐慌性入市推動所致。12月至明年2月,都將是成交淡季,中央不太會在此期間推出打壓房價的新政。況且,國務院按約終止營業稅優惠,已暗含抑制投機之意。
接下來,再分析張平主任提到的“增加中低價位和限價商品房的供應”。這句話非常有“沖擊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提法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而張平主任進一步具體化到“中低價位和限價房”。“中低價位房”近幾年經常被提及,且往往與“中小套型”一塊出現在某些文件中,屬于普通住宅范疇中更貼近老百姓的產品。 可這事有些尷尬。新公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場動態監測情況》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住宅用地供應同比增加8.7%,但其中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同比減少45.0%,占住宅用地供應量的14.9%,同比下降14.6個百分點。 至于所謂的“增加限價商品房供應”,就更別提了。2006年“國十五條”中,原本規定是“限戶型、限比例、限價格”,可打一開始,就沒執行“限價格”,所以“三限制”就簡化為“兩限制”了。其后,廣州、北京、成都等少數城市曾嘗試推出過限價房,可存在諸多爭議,且談不上成功。實踐證明,“限價房”這一非市場、非保障的住房產品,運作中矛盾叢生,2008年市場低迷時曾出現賣不出去的尷尬,并不適合大規模推廣。 老實說,增加普通住宅供應,話好說,事難做,要么地方政府不愿賤賣地,要么地產商不愿開發,要么中低收入群體不愿住在“荒涼”的郊區。上海今年推出15個大型居住區的做法,倒是值得各地借鑒。其中6個是保障性住房基地,9個是中低價普通商品房居住區,皆選址于鄰近軌道交通的郊區,政府引導和鼓勵地方國有企業主導開發和建設,并加強商業、教育、醫療、娛樂休閑等配套設施的投資建設。如此,則既實現了大規模供應,老百姓又樂意購買和居住。 完善住房消費和調控政策,將是國家中長期都要做的“功課”。就明年而言,政策將“有保有壓”,保的是合理的自住需求,壓的是投機需求。開發商,不可盲目樂觀;購房人,也別奢望房價大跌;地方政府,多為老百姓謀福祉才是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