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個月,一些鋼鐵新開工項目未批先建或違規建設;全國水泥投資同比增長78.6%,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多條,新增產能超過2億噸;此外,我國造船工業能力過剩約1600萬載重噸左右,約占總能力的四分之一,前5個月船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55.5%。(7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
“我們說的產能過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能過剩,而是指產能嚴重過剩。”這不是專家的推測和分析,也不是媒體的跟蹤和調查,而是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
“2009年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表態。 朱宏任所說的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是指從2003年的宏觀調控政策以來一直受到關注和控制的鋼鐵、水泥兩大行業,以及近年來新冒出來的船舶工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一直受到關注和控制的行業,仍然出現投資不斷、產能不斷擴大的現象呢? 早就有專家指出,不排除今年以來迅速放量的信貸資金中,一部分資金已經流向了產能過剩和高能耗行業。但是,這一問題并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現在工信部的數據證明了專家的分析是對,也就是說,鋼鐵、水泥、船舶等行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與金融機構在信貸資金投放上的只重量、不重質,只顧局部和眼前、不顧全局和長遠有關。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停止對這些行業的信貸供應,意味著這些項目將半途而廢,已經投下去的資金怎么辦?如果繼續給這些企業給予資金支持,產能嚴重過剩、投資重復浪費的問題將立即爆發。 引發三大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GDP情結。面對GDP的誘惑,一些地方只求發展速度、不講發展質量。尤其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面對中央4萬億投資計劃,很多地方都盲目認為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對鋼鐵、水泥的需求會迅速增加,完全忘記了我國早就出現鋼鐵、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是把鋼鐵、水泥作為地方政府的重點產業,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一切力量發展這些行業。 此外,相關部門對各地出現的未批先建、邊建邊批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嚴厲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也是引發三大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之一。 一些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不僅給這些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留下了嚴重隱患,也對其他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這些行業對信貸資金、社會資源的大量占用,對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構成了最為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金融風險。 所以,對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必須利用宏觀調控手段進行糾正和處理。一要對三大行業進行一次普查,在充分調查摸底的情況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與辦法;二要嚴格控制對三大行業的信貸供應,凡沒有經過審批的項目,一律停止信貸資金供應,同時,調整信貸結構,將更多的信貸資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三是對“保增長”的項目和投資進行一次全面了解,看看有多少投資資金用于了產能過剩行業,及時采取措施控制這種現象;四是對未經審批的建設項目進行清理,凡是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的未批項目,一律停建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五是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嚴禁今后再發生類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