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中央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文件中提到:“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實現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雙向進入,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短短35個字的內容,卻在業界激起不小的波瀾。 “三網融合”是指在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這三張網絡上實現不同業務的融合。但“三網融合”的提出,從開始至今已有十一二年的時間,國家對“大通信時代”(三網融合、三屏融合)的期盼也有十一二年之久。“三網融合”的字樣已在九五、十五、十一五規劃及各類相關文件中出現過,但此次使用的“雙向進入”、“實質性進展”等明確措辭,的確顯示了國務院、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決心。 隨著“大通信時代”的來臨,政府應該不再允許國內出現超級巨無霸的網絡運營商,而“雙向進入”則是政府維持電信與廣電競爭的一種手段。
“雙向進入”
廣電主要包括電臺、電視臺等播出機構和有線網絡公司等傳輸機構。對電臺、電視臺這樣的事業單位,不可能讓電信企業進入。所以,所謂的“雙向進入”,我們可將其理解為廣電、電信兩個行業中企業的相互融合,也就是說,這將是兩個行業中市場化部分的融合,而非意識形態、政治任務的融合。 而廣電企業,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有線網絡公司,另一類是最近興起的CMMB。CMMB已經與中國移動開始了合作;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與電信企業近年來也有了不少合作的案例。但是,合作并非融合,國家政策明確地提出,融合的方式將是“雙向進入”,這將意味著未來業務牌照、業務許可的雙向開放。“雙向進入”也分為“對稱進入”與“非對稱進入”。 基于我國當前“電信強、廣電弱”的現狀,“雙向進入”將可能是一種“非對稱進入”。也就是說,先將部分電信業務開放給廣電,通過市場培育,待廣電的市場競爭實力與電信大致相當時,再進行電信與廣電的對稱開放。 其實,國際上對公共電信和有線電視兩個網絡的雙向進入,大多采用的是非對稱方式。在美國,如果有線電視系統運營商及其附屬機構從事電信服務,將不必獲取電信服務特許權,而電信經營視頻業務方面的規定則較為嚴格,必須要重新申請相應營業執照。
“非對稱進入”的瓶頸
如果選擇非對稱進入,對廣電似乎是一條利好政策。但通過分析發現,非對稱進入也會引發一些問題。廣電向電信開放的業務中只有IPTV業務最能引起電信的興趣,而電信向廣電開放的語音通話、寬帶接入等業務都是廣電想得到的。 雖然語音通話已經成為一個逐漸萎縮的市場領域,但電信運營商已在此盤踞多年,其積累的豐富運營經驗,不是廣電一下子就能據為己有的。另外,廣電自身的網絡硬件設備也相對落后,這也使其在語音通話領域難有較大作為。 此外,廣電在寬帶接入領域更難成長。由中國電信把持的國際互聯網出口絕對是卡在廣電脖頸上的一根紅色絲帶。在廣電寬帶接入業務的發展過程中,電信可以隨時勒緊帶子,完全控制廣電寬帶網絡的傳輸質量,隨時扼殺廣電寬帶網絡的發展成果。 而非對稱進入實現的保障是廣電網絡運營商的省級(或跨省級)規模的網絡整合。我國廣電行業的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很低。與電信運營商相比,廣電網絡運營商的實力過于弱小。廣電網絡的一家區域型運營商,擁有的電視用戶一般是幾十萬戶至一兩百萬戶,一年的收入基本保持在幾億元至十幾億元,但一家電信運營商擁有的用戶規模一般保持在上億人,一年的收入規模上千億元。在2008年,廣電行業總收入1452億元,電信業務總收入為8139.9億元,是廣電行業的5.6倍,是有線電視行業的23.4倍。 所以,只有通過省級(或跨省級)規模的網絡整合,擴大廣電網絡運營商的用戶數量,才能保障非對稱進入時,廣電與電信地位的平等。
合作性競爭
那么廣電與電信未來將如何“雙向進入”呢? 首先是統一管理問題,廣電、電信兩個行業曾提出的將有線電視網絡劃歸信產部管理,目前看來不太現實。因為除了文化娛樂功能之外,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在國家信息安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而有可能的方式就是先將先進業務“雙向進入”。廣電出“內容”,電信出“網絡”,通過兩家合作,廣電利用這一合作,騰出時間大力完善自身的雙向網絡建設,積累網絡運營經驗;電信則在合作過程中,豐富自身的節目內容,積累內容運營經驗,之后,兩家再展開競爭。而這種“合作性競爭”將會推動我國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的電視節目具有公共性的屬性,十幾億人民幾十年都習慣了免費看電視,如果突然告訴他,你想看的好電視節目都得付費了,估計會很難接受。所以,針對廣電行業來說,如何教育消費者“付費看電視”將是未來實現業務“雙向進入”的一個難點。(作者單位:零點研究咨詢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