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24日宣布,鑒于近期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升,根據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自3月25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調整后97號汽油每升為5.92元,上漲0.24元;93號汽油每升5.56元,上漲0.23元(3月24日
新華網)。
對于發改委這一決定,市場、百姓、消費者包括一些專家在內,共同的反應是:出乎意料。就在24日下午,一些加油站還在推出加油優惠政策進行促銷。出乎什么樣的意料呢?大多數人絕沒有想到成品油價上漲的如此之快。發改委的理由是“鑒于近期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上升,根據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而決定上漲的。那么,不免使人們聯想起在國際市場原有價格持續下跌時,中國的成品價格卻遲遲不下調的現象。筆者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對比分析。
從時間上看,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于2008年7月份達到最高點147美元左右,從7月份開始一路下跌到2008年12月19日,長達5個月的直線下跌時間后,國家發改委才決定汽油價格每噸下調900元、柴油每噸下調1100元、航空煤油每噸下調2400元。而國際市場原有價格從2009年3月份才開始緩慢反彈,到3月24日也不過24天時間,發改委卻立即決定上調成品油價格。下跌5個月才降價,上漲僅僅24天就漲價。時間上的巨大反差,足以說明“降得慢漲得快”。
從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漲跌幅看,從147美元跌到2008年12月19日的40美元,跌幅達到72%時,國家發改委才開始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而這次從3月初的40美元到3月23日的53.80美元,漲幅僅為34.5%,就開始漲價了。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去年7月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下跌趨勢已經形成,信號非常明顯,很容易判斷,但是,國內成品油價格卻遲遲不下降。而這次國際市場油價剛剛往上走,向上趨勢尚未完全確定,繼續波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卻急急忙忙上調國內價格,實在令人費解。
有專家說,這是根據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的。那么,與國際成品油價格接軌豈能跌的時候接的緩慢,而漲的時候接的迅速呢?這種接軌的人為因素、計劃經濟色彩仍然濃重,同時,決不能為接軌而接軌。真正與市場接軌是,國內成品油供應商在足夠形成充分競爭前提下,成品油價格任由市場供需調節。只要有需求,價格就不算高;只要有供給,價格就不算低。因此,目前,發改委所謂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與國際市場油價接軌的機制都是畸形的。
這次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對于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是負面的。本來啟動內需、提振消費就非常困難,而這次成品油漲價是雪上加霜。比如:對剛剛有所好轉的汽車消費業將造成一定影響,更重要的是對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有專家認為,中國目前在防通縮,因此,提高成品油價格有利于防通縮。這是經濟學文盲才能說出的話。通縮的主要因素在于需求不足,購買力下降,而不是商品價格過低。如果通過行政手段提高商品價格來解決通縮問題,那只能使得通縮越來越嚴重。因為,價格越高必然抑制需求,使得購買力越來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