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在組織內設立一種機制,使每個人在使用組織的資源時,就像在使用自己的錢一樣。 一直以來,傳統的成本控制方法都是孤立地看待和控制部門、人員等方面的成本,雖然在短時期內有一定的效果。卻因忽略了企業整體而難以持久,甚至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成本管理需要總動員
事實上,是無形資產而非固定資產或流動資產在為企業的未來創造價值,所以,企業一定要重視無形資產的培養。 一方面,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產品的生產過程,而應該將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以及產品的設計;向后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護及處置。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加強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廣大職工對成本管理的認識,培養全員成本意識,變少數人的成本管理為全員的參與管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積極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職工行為規范中引入一種內在約束與激勵機制。 企業成本控制不是某個部門的事,更不是某個領導的事,它是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一個系統工程,是企業全體員工的事,它需要一個完善的控制體系。
對話——讓成本越說越清楚
對話機制是用市場價格來檢查企業運作,確認企業供應鏈的各項作業活動具備競爭優勢,這是優化供應鏈的基本前提。 有人認為這種模式會在企業內部產生很多爭執,會帶來額外成本。但正是這種爭執才是降低成本、優化企業管理的重要原因。如果企業內一片祥和,無人說話,無人關心成本、計較成本,成本肯定居高不下。所以企業經營者應該建立這種氛圍,讓大家在對話、爭執中實現成本下降。 也有人認為互相檢查對方的成本和數據浪費時間,這是不對的。正是因為企業中太多人沒有成本數據,不知道成本在哪里,所以無法管理成本。 還有人認為,企業內部沒有可供參考的準確成本和時間數據,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斷定自己供應鏈的各種作業活動是最優秀的,是別人無法達到的。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相當多的公司在為跨國企業代工,且這種代工并不復雜,有很多小型公司在加工其中的某一部分。很多這類小型公司都能夠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企業供應鏈中某個環節的服務,因此,誰也不能斷言找不到相關的市場信息。市場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資料來源:慧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