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廊坊市市長王愛民在接受專訪時發布了他的招商口號:“房地產商來我市投資,賺了算他們的,賠了算我們的!”(3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單從招商的廣告效應來講,王市長的口號似乎頗有賣點。想想看,“保賺包賠”,廊坊可謂做出最慷慨的開門納客姿態。而說出這種話,顯然是需要底氣的。 王市長給了三個理由:一是毗鄰京津,地理位置優越;二是廊坊“現在拆遷一個村子賠付完大概要100多萬元,而在2008年是要200多萬元的,現在相當于半價拿地”;三是“如果這兩年房地產沒有起來,廊坊市會以再批地的形式來補償房地產商”。仔細分析,會發現王市長的三個理由,除了第一個基本屬實外,其余兩個,則不大靠譜。 吸納投資商開發房地產,直接目的無非是為發展地方經濟,而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改善民生,造福民眾。如此低的用地成本,對房地產商當然有吸引力,但需要追問的是,拆遷成本的降低是市場因素還是行政強力介入使然?特別是對當地居民的補貼,是否公平公正? 特別是,一旦拆遷成本真的降低,在樓市本已低迷的情勢下,新樓盤價格自然也應下降,至少難以上漲。利潤降低了倒不要緊,關鍵是如何將房賣出,以保證開發商賺錢? 此外,如果房地產商真的虧了,“再批地”補償又難以行通,那房產商的代價誰來埋單?希望別看到,最后還是當地政府財政兜底。用納稅人的錢填“保賺包賠”的窟窿,憑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