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02 作者:季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寬的眼界、更寬的思路和更寬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 在此之前,南京、上海等地政府組織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團已在歐美日取得豐碩成果,僅上海招聘團帶回來的簡歷就重達150多公斤;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歲末年初舉行的一系列海外人才交流會同樣受到熱捧,參加廣州“留交會”的博士比例、金融法律人才比例均創下歷史新高。 可以看到,一股以留學生為主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國熱”正在興起,這對于正在全力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不利影響的我國而言,同樣是個實現人才儲備重大進展的有利時機。關鍵是要在引進海外人才的同時,把人才放到最為合適的位置,讓他們在充分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帶動國內相關行業和產業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 引進海外人才方面,我國既有許多成功經驗,但也不乏失敗教訓。過去幾年間各地動輒引進數十萬年薪的“海歸官員”、上百萬年薪的“海歸院長”,也曾搞得轟轟烈烈;但在各大媒體上賺足了“眼球效應”后,這些“海歸明星”數年后卻大多杳無音信,當初意氣風發的用人單位如今再被問及往事時也只能閃爍其辭。 事實證明,基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下的“集群式”引才往往能夠帶來相關產業“質的飛躍”。正是由于本世紀初海外IT人才紛紛回流,我國互聯網和微電子產業才得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躋身世界一流行列;如今我國再次面臨這樣的機遇。 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各地各部門“出海攬才”的過程中,都沒有把“簽約率”作為衡量招聘活動成敗的硬指標,更加重視人才的“對口率”。具體招聘單位對招聘崗位的設置也更加精細,許多都是從未來企業海外發展的戰略出發“量身定做”,這將更加有利于讓海外人才“人盡其用”。 直接回國工作也不是引進海外人才的惟一方式。浦東新區人事局通過中介組織舉辦“海外華人金融高管浦東行”,讓有過華爾街工作經驗的金融高端人才能夠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出謀劃策,成為浦東金融機構發展的智庫和參謀,同樣實現了人才的“柔性流動”。 各地各部門應當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總結過去引進海外人才的經驗教訓,更加有效地“引才用才”。例如“水土不服”是大多數海外高層次人才在國內“折戟沉沙”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后國內機構在引進人才后,要盡快讓“海歸”適應并融入國內環境,同時尊重并利用好他們在國外積累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從洋芋變成土豆”的過程。 引進人才卻使用不當,對于用人單位和人才雙方而言都是損失。我們一定要珍惜當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機遇,尊重、關心和支持海外人才以各種方式來華工作創業,為建設創新性國家貢獻智慧、做出成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