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就是否出現企業“倒閉潮”的爭議,一些省份紛紛出來辟謠。盡管官員們拿出了種種數字,以證明企業“倒閉潮”并未出現,新增企業以及流入資金還是正值,但大包小包成群結隊的返鄉民工的現身說法,卻將他們的說服努力化為烏有。
求之來源各異的統計數字,公眾很難判斷出事實真相。但不同來源的數據對照來看,也許能捕捉到真相的。1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出通知,根據當前經濟形勢和企業實際,近期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可就在上月底,人保部還稱將根據物價上漲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時不過月,口風陡變,自然稱不上是什么好消息。雖然人保部在17日的通知中,還提出降低醫保費率以及對下崗民工進行善后,但些許暖風卻無疑昭告:形勢其實不容樂觀。
當然,人保部的通知和地方官員對企業“倒閉潮”的反駁,其間未必存在因果邏輯關系。但在總體的經濟形勢判斷上,寒冬已至,企業以及個人要做好過一段苦日子的準備,應是各界共識。人保部的通知,不過是這種共識的題中應有之義。雖然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不免令人沮喪,客觀來看,卻也反映了經濟窘迫的當前實情。
而且,結合人保部的最新通知,不妨認為,從國家層面,對企業倒閉、企業裁員以及工人下崗,已經相對明確地形成了對形勢的判斷。起碼即便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下崗失業人員的日益增多,已是不必爭論的事實。有論者估算,“如果經濟在明年6月份前無法復蘇,新增失業農民工人將超過2000萬人”。顯然,這個數字會讓很多人備感頭痛。即便有的企業倒閉看上去并不是最嚴重的省份,也未雨綢繆地出臺了應對措施。比如,山東省就規定,企業如果一次裁員40人以上,須先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申報,經批準后才能執行。雖然以某個數字定標準值得商榷,但這種警惕卻理所應當,尤其是在當前人心惶惶的時候。
總體而言,即便企業倒閉并未如“潮”,即便那些倒閉的企業都是產能落后的企業,它們的倒閉恰恰是產業升級換代的契機,即便實際情況也許真如那些官員所言,其實還是樂觀的,可如此論證卻終究無法為那些口干舌燥的官員加分。他們失算的地方在于,首先,這樣的淘汰落后產能實系迫不得已,算不上有遠見的政績,這樣的“金”其實不能拿過來就往自己臉上貼。其次,在反駁出現企業“倒閉潮”的大量言辭之中,看不到對失業農民工的善后表示,似乎危機只關乎經濟,而根本不是對人的沖擊。
但那些下崗失業的民工,很可能是此次經濟危機中受沖擊最嚴重的群體,以至于有論者將其失業返鄉反諷為減輕企業壓力、拯救中國經濟所做出的又一次貢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經濟輝煌之時他們的境遇都不過如此,危機來臨,更很難想象其境遇會有何改善。如果真正想讓人們對經濟充滿信心,必須明確,信心究竟源自何處——不僅僅是那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高附加值的經濟增長點,無后顧之憂,同樣是信心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