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5日決定,明后兩年重新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新增4萬億政府投資擴大內需。
5日系上周三,當天作出的決定選在9日晚間發布,顯然有決策層的多重考慮:其一,周日晚上公布重大政策利好,利于本周一股市實現久違的大紅盤,以提升中小股民信心;其二,本周將公布10月份經濟運行數據,最高決策層顯然在會前就獲知相關數據,很有可能,數據比各方預先的估計還要糟糕——也即全球金融風暴對國內實體經濟的沖擊程度比預想的更為嚴重,搶在數據公布前提前開會決策,提前發布擴大內需的10大政策舉措,不但可以提前舒緩社會的恐慌心理,更重在提振社會信心。這樣的算計和安排,就事論事叫策略,往大處說就是執政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 明后兩年新增4萬億元政府投資,意味著財政部一個月前公開放風的明年國債發行規模至少2000億元的盤子已不夠。新華每日電訊引用摩根士丹利的報告稱,明年國債發行規模預計達5000億元,總量相當于中國今年GDP2.0%甚至更多。幾天前,鐵道部宣布2萬億元的鐵路擴建計劃已經國務院批復。緊接著,交通運輸部披露正在醞釀5萬億元的交通投資計劃,大幅度提升高等級公路、水運、港口建設的投資規模。顯而易見,擴大國債發行規模——果斷實行“凱恩斯主義”(國內叫積極財政政策),將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個基本政策取向。 在全球經濟下行之大環境下,這種政策取向對提振經濟和保護民生意義重大。 以鐵路、公路、航運、港口投資為例,其對行業和產業的拉動分為多個層次:鋼鐵、水泥、石料、石化副產品及其他輔助性建材的剛性需求相應攀升;筑路機械、土建施工裝備、鐵路機車制造、港口裝卸機械、海運及內河泊位施工裝備、工程勘察設備的剛性需求相應得到拉動;工程設計、施工監理、預算監管、工程審計等一大批關聯服務行業的服務需求隨之增加。間接拉動同樣巨大,舉15年前我在滬杭甬高速公路施工現場采訪時收獲的見識,為防路基滲水,路基施工需大量工程用防水布——眼下紡織業不景氣,大規模交通基建正好為紡織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通常而言,每1元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能帶動全社會6至8元的關聯性投資,如此“溢出效應”于擴大內需十分有利;此外,每修筑1000公里鐵路,可為10萬民工提供飯碗,未來若干年間,國內光新建鐵路一項就超過2萬公里,其拉動就業的直接作用無須贅言。 由此所見,作為應急之策,擴大政府投資——拉動關聯行業和產業——促進內需——保護和新增就業崗位——維系和確保民生的宏調政策,思路對頭、方向明確,實際效果亦可有所預期。 另外,如此大規模政府投資會否影響政府對預算內社保、低保及其他公共福利的投入?我的判斷是,地方層面有時難以完全避免,中央層面基本可以避免。因為以國債為資金來源的政府投資性質屬于“預算外增量投資”,對固有預算盤子不產生擠占影響。相反,受政府“增量投資”的杠桿撬動,全社會投資規模相應擴容,政府、企業、民眾當可一起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