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企業業績受經濟周期拖累而普遍下滑時,最近爆出不少企業因參與衍生品等金融交易可能蒙受較大損失。此間觀察家指出,企業從事這類交易所暴露出來的道德風險已經引起市場大幅波動,對此必須高度警惕。
衍生品交易為風險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而參與此類交易就必然面臨著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對于審慎進行的有著真實套期保值需求的交易操作來說,這類風險猶如正常經營中的其他風險一樣不可避免。總的來看,市場機制會形成合理的風險溢籌。
然而,投資者現在所擔心的是,某些衍生品交易背后根本沒有實際需求作支撐,或者合約的凈頭寸遠遠超過了真實需求。如中信泰富所簽訂的“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規模就超過了其對澳元的真實需求。套期保值合約在缺乏真實需求背景的情況下就會演變成投機性交易。
而且,不少企業簽訂的衍生品合約本身的風險收益特征也讓人費解。譬如,中信泰富、深南電等所簽訂的合約中,澳元和原油的上漲所帶來的或有收益要遠遠小于價格下跌所帶來的或有損失,這將置套期保值者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不難看出,一些企業在簽訂合約時仍然遵循著牛市思維,它們在合約中也沒有設定合理的止損保護,對沖風險能力較弱。在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時,企業使用如此復雜的結構性金融工具來做所謂的套期保值,這不能不令投資者對它們的穩健經營捏一把汗。
不僅如此,一些“問題”企業還表示,進行這類衍生品交易并未得到授權,違反了法定決策程序。然而業內有人提出質疑:這是真正的“違規行為”,還是公司高層當初的“有意忽略”?如果屬于前者,那這些企業的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能力就值得商榷;如果屬于后者,高管層就有明顯的“道德缺陷”,投資者防范這類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上一些企業關于衍生品投資的信息披露不完整而且滯后,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當市場信心不穩定時,投資者對這類“道德風險”表現出了相當恐懼,并通過相互之間的傳染效應引起整個市場的動蕩。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就是這一原理。近期我國信用債券市場出現的大幅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江銅期貨投資事件所引起的。衍生品投資具有高杠桿的特征,歷史上遭此重創的案例不在少數。即使最終的損失尚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擔憂將會持續影響這類企業的市場聲譽。
反觀A股市場,一年多之前,我們或許對那些由非經常性損益增厚每股收益的股票津津樂道,然而時過境遷,那些交易可能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也提醒,企業只有堅定做好主營業務這塊“本職工作”,才能對廣大股東和債權人負責,賭博式的經營行為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感”和更大的風險。
因此,廣大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有必要規范經營和管理,消除投資者對企業“道德風險”的擔憂,奠定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