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最近的統計結果,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倒閉的中小企業大都是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的外向型中小企業。依目前的情況看,中小企業倒閉風潮似乎還有蔓延之勢。
根據筆者的分析,導致此次東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的直接原因可總結為四個:一是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出口成本的上升;二是勞動法的出臺和國內外原材料的漲價導致生產成本的上升;三是2007年大幅調低出口退稅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四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施行的信貸控制政策堵死了這些外向型中小企業進行結構轉型的后路。上述前三個原因可能會對這些中小外向型企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但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信貸控制政策。 首先看人民幣升值問題。人民幣升值可以說是大勢所趨,是中國對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作出調整的必然選擇,也是從控制國內通貨膨脹的大局考慮而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措施。人民幣升值對于長期依靠出口拉動的中國經濟來說,雖然極為痛苦但還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人民幣升值、國際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廣大出口企業面臨巨大升值壓力的大背景下,2007年還出臺了新的勞動法,并且較大幅度調低出口退稅。這兩項政策的出臺無疑進一步加大了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壓縮了加工貿易部門的利潤空間。 影響最大的是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信貸緊縮政策。本來東部沿海的外向型企業在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勞動法出臺和出口退稅縮減等幾重政策的壓力下已經步履維艱,如果再在信貸資金上進行控制,那么這些中小外向型企業謀求通過生產轉型實現重生的機會也都喪失了。 實際上,我國東南沿海的中小企業由于機制靈活,生存能力是很強的。如果這些中小企業在壓力下能獲得資金的支持,進行生產轉型,是不會輕易死掉的。它們或者可調整產品結構,將出口重點由美國轉向歐洲;或者可將市場重點由國外轉向國內;或者可對產品進行升級,通過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但是,信貸控制政策的出臺使這些中小企業的轉型變得極為困難:沒有資金的支持,中小企業怎么實現產業轉型?沒有資金的支持,經濟怎么實現結構調整? 根據全國工商聯今年上半年多次去江蘇、浙江等地區調研的結果,目前“東南沿海中小企業面臨的最突出的困難是資金緊張問題”。“中小企業在銀行的實際融資成本普遍比過去增長50%左右,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足額的貸款。大量的中小企業轉向民間融資,而從民間渠道融資成本遠高于50%。” 針對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的情況,最近管理層已就宏觀調控政策作出微調。具體做法包括放緩人民幣升值速度;適度放松信貸控制,人民銀行宣布放寬信貸控制規模,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貸和災后重建;調高部分行業的出口退稅。 但是,這樣的政策看似很有針對性,實際并沒有照顧到宏觀調控的大局。放緩人民幣升值速度會進一步加大今后治理通脹的難度。信貸政策也不應該僅針對中小企業和災后重建,應對整個經濟體完全放開。紡織行業兩個百分點出口退稅的回調力度也不夠大。一些支持中小企業轉型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也應加快出臺。 總之,這樣的政策微調是無法令市場滿意的。如果照這樣的調控思路走下去,那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進程可能再次停滯,前期在付出了巨大代價而取得的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果也可能將付之東流。 針對目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我們的具體政策建議是:在貨幣政策方面,應恢復和提高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完全放棄對信貸規模的控制,逐漸放松能源等生產資料的價格管制。但放棄對信貸規模的控制絕不意味著要放棄從緊的貨幣政策,相反應繼續通過加大央票對外匯占款的對沖力度,使貨幣政策真正緊起來;同時考慮到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處于高位,繼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將給銀行和整個宏觀經濟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建議今后盡量避免使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辦法來收緊貨幣。 此外,還要大幅提高一些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出口退稅,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對這些行業的沖擊;同時通過實施財政、稅收和融資方面的傾斜政策,鼓勵外向型中小企業進行轉型。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