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逐步由企業的品牌、價值、產品質量的競爭趨向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靈魂,即三流企業靠價格,二流企業靠質量,一流企業靠文化。企業沒有自己的文化就如人沒有靈魂和思想,只是由機器設備、辦公設備和人員組成而已。這樣的企業,對內,沒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對外,沒有爆發力和競爭力。 毛澤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因此,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文化的統一和熏陶,員工就談不上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沒有忠誠,員工就會是一個個“過客”,“過客”是不會對產品認真,對品牌負責,對消費者忠誠的。如果一個企業人人都是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面對馬上能出成績的工作,個人英雄主義輩出,面對需要團隊協作長期不見效的工作卻少有問津,整天里為蠅利忙忙碌碌,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也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不可能做強做久,保持企業長治久安,基業長青。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愚蠢的企業和沒有內涵的企業。 什么是企業文化?管理學上的解釋是: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美國學者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簡言之,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共有的一個價值體系,包括核心價值觀及其在各種場合的具體體現兩個層次。 企業文化是企業無形的精神財富,它雖不能直接以貨幣來衡量,但優秀的企業文化卻能帶來企業財富的增值。美國蘭德公司曾花20年時間跟蹤了500家世界大公司,發現其中百年不衰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始終堅持四種價值觀:一是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二是共同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三是社會價值高于利潤價值;四是用戶價值高于生產價值。而這正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同時也是發揮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點”。這些價值伴隨企業的發展變遷和經營活動的成敗考驗,日積月累沉淀為企業文化,并轉化為企業的凝聚力和活力。是什么造就了世界500強企業中的西門子、惠普、索尼、雀巢、IBM、匯豐等品牌?既不是資本、規模和技術,也不是特定的優秀員工(這些因素每天都在變化),而是看不見的企業文化。這些文化融入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經營方針之中,滲透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并隨企業文化的不斷延續和更新,最終通過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競爭優勢。 企業文化不是簡單的“企業”+“文化”,更不是附庸風雅借以裝飾企業的文化,而是企業的精神內核。企業文化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始終把握員工隊伍建設這個根本,堅持以人為本,以文育人,通過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扎實細致的工作,引導員工培育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養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良好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 海爾集團的“真誠到永遠”深入到研發、生產、市場和售后各個部門員工之內心,面對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消費者,齊心協力全方位地把消費者服務好。這樣,滿意的消費者也會繼續選擇海爾,海爾的市場越做越大,實力也越來越強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品牌。這就是優秀企業文化的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