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實施支持性的就業政策
就業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首要的是要提高就業率。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多,面臨的就業壓力大,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加大財政對創業就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一是鼓勵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發展。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立足就業壓力大、傳統中小企業多的實際,各區域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對能大力帶動本地中小企業配套發展的戰略投資者,政策上給予優惠支持。 二是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社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要給予財政、金融政策的優惠支持。 三是要強化各級政府對區域內人力資源管理,加強勞動力供求市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引導,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免費向社會發布信息。 四是鼓勵創業。對大中院校的畢業生創業者加大財政信貸扶持力度,建議設立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業基金,支持創業帶動就業。 五是加強勞動力培訓。對所有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的,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六是堅持“享受對象能寬則寬、操作程序能簡則簡”的原則,主動將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城鎮復退軍人、畢業半年以上未就業學生、改制事業單位事業人員納入援助范圍。為“雙失雙下”家庭、“零就業”家庭及失地農民等提供“一對一”的就業援助。對于新出現的零就業家庭,采取“出現一戶,幫扶一戶,消除一戶”的舉措。為了保證隨時掌握“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失業信息,要實施動態管理,建立就業援助情況月通報和調度制度。同時多形式開發適合殘疾人和特困就業人群就業的公益性崗位,向殘疾待業者、特困家庭待業者等人員實行政策傾斜。
二、 實施向鄉村傾斜性的教育政策
一是實施向鄉村傾斜性的教育政策,逐步把免費教育擴大到高中階段。教育是民生之基。針對我國城鄉教育差別大的實際,教育政策要進一步向鄉村傾斜。除現行已實施的9年制義務制教育免學雜費、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提供住宿補貼外,要逐步把這種免費教育推廣到高中階段。考慮到我國欠發達區域財政比較困難的實際,要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高中教育階段的救助力度。在高中教育階段,建議各級政府從財政資金中劃出一定數額的專款,設立高中教育助學金,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對經濟困難的高中學生,按家庭貧困程度不同,分別以“減、免”交學費的辦法,讓困難家庭學生讀得起書。切實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的規范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實到位的問題,實現義務教育資源的區域、城鄉公平享受。 二是建立完善資助困難大學生的政策體系。要繼續在我國高等學校中實行以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基金、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簡稱“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資助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政策體系,確保每一個考入大學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無法入學或輟學。建議市、縣兩級政府設立高等教育助學基金,對考入公立高等院校的特困家庭子弟給予實質性救助,以保障其入學注冊和進一步申請助學金、獎學金、教育貸款和爭取勤工儉學的權利。 三是組織支持實施“農村及欠發達地區骨干教師培訓專項計劃”。采取專項支持和“對口支援”相結合的方式,委托高師院校分別對農村及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骨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建立城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到農村和欠發達區域支教的政策機制,把到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支教作為城市中小學教師晉升、評職稱和加薪的主要依據之一。 四是加大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在進一步加強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直接為我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現代高科技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服務的職業技術教育,加大職業教育的省級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老百姓創業增收的能力。建議在各高等院(校)內相應增設農民農業技術培訓學院及農民綠色資格上崗證及農林牧副漁和農產品加工專業技術職稱評審頒發認證中心。由相應部門掛牌協管,盡快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素質和可持續增收的能力。
三、 實施覆蓋城鄉的公共醫療衛生政策
一是要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各級政府要增加衛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和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顧醫療服務供方和需方,新增部分重點用于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 二是優化城鄉醫療服務體系結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實行收支預算管理。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到所有農村的同時,要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同時要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保試點作為全民醫保的第一步,財政應予以充分的保障。對弱勢群體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要給予適當照顧,對于那些因經濟困難繳不起費的低保、重殘家庭成員,其參加醫保的費用要由財政買單。 三是大力推行免費的預防性服務。為了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政府在增加免疫資金投入的同時,必須要求相應的醫療機構無償完成政府規定的7歲以下兒童的基礎免疫的同時,堅決取消一些衛生防疫部門的各種變相收費項目,禁止各級衛生部門提取折扣或把醫務人員的工資攤到接種對象身上。政府要向傳染病專門治療機構(如結核病醫院、性病診所)發放專項補貼,加強對諸如結核病、乙肝、性病等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 四是實行大病或重病保險。大病醫療保險要求實行普遍性的、強制性的推行;要根據地區和個體經濟發展水平與收入的差異以及不同人的服務需求設置若干險種和賠付上限;在設定起保線與限定額的同時確定大病的類型與范圍。 五是籌建慈善基金啟動非盈利部門。非盈利部門發端于美國,是美國社會中那些既非政府也非商業性的機構與組織的總稱,它也被稱為第三套系統、獨立系統、慈善事業、志愿者系統或社會系統等。非盈利體系的角色是多重的,如推動和平、綠色環保、自然災害救助、公益事業等,但它們的主要功能首先是保護弱勢群體。我國應該借鑒美國非盈利體系的經驗和做法,應該由社會而不是政府籌集公共基金,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增開融資渠道。 六是建立農村急救反應系統。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公共設施建設一直停滯不前,公路、交通用車、通訊等設施較為缺乏。因此,政府要撥付專款給一些欠發達地區的鄉鎮醫療機構,用于購買救護用車,并建立農村的“流動120體系”。救護用車農忙時奔赴田間地頭,以防止農民勞動時發生急病,解決農民就地看病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