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花旗銀行宣布:在去年第四季度損失了98億美元的同時,2008年度第一季繼續虧損51.1億美元。反映次貸危機繼續給該行造成持續嚴重的經營影響。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維克拉姆·潘迪特已經表示,計劃削減該集團多達20%的成本開支,此決定可能表明,花旗可能裁減數萬名員工。據美國媒介報道,目前已公布業績的金融類公司第一季度的收益下降了62%,次按信貸危機已導致美國貝爾斯登公司倒閉,市場人士估計陸續還有金融機構宣布巨額虧損。 反觀我國商業銀行,盡管目前的形勢還比較好,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特別是房地產形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商業銀行正面臨重要挑戰和經營風險。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快速增長,房地產貸款更是一路高歌猛進,根據上海銀監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上海中資商業銀行2007年增量貸款中有27.5%投向房地產業,至2007年底上海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為32.2%。若計入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已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的信貸資產安全。而宏觀經濟政策正不斷緊縮,利率處于上升通道,房貸者的還款壓力不斷加重。我國房貸市場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具有相似的金融背景,因此必須正視房貸風險的累積效應。 我國房地產業高度依賴銀行資金,而商業銀行也一直把房貸業務作為信貸投放的重點。我國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直接或間接地來自銀行貸款;而通過按揭貸款買房的個人,約占全部購房者總數90%,保守估計占銀行貸款比例20%。如果不重視房貸的潛在風險,及時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風險,屆時銀行淪為房東就恐怕不止一家兩家了,最終形成大規模金融危機。 目前盡管受到宏觀調控政策的制約,房地產信貸業務蘊含的潛在風險仍不容忽視。一是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高負債經營導致財務風險。我國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自有資金較少,開發資金來源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為主,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就會導致不良貸款的產生。二是房地產跌價引發市場風險。如果房價下跌20%~30%,就很可能出現理性違約的情況,而作為抵押物的房地產價格也將大幅縮水,給銀行帶來不小的損失。三是發放房地產貸款過程中存在操作風險。部分銀行為了自身短期效益,采取對住房按揭盲目擴張的態勢,不僅違規放寬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者的市場進入,而且以金融創新為名讓這種房價上漲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無限放大。四是假按揭凸現道德風險。假按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開發商虛擬若干購房人,與其簽訂虛假的購房合同,再以這些虛擬的購房人申請按揭貸款,從而套取銀行資金。有的開發商在通過虛擬購房人取得銀行貸款后,將房屋賣給真實的購房人取得資金后才償還銀行貸款,個別開發商因無法將房屋賣出則干脆攜款潛逃。五是法律法規限制了貸款抵押品的執行,加大了法律風險。更為關鍵的是,最高法院一條關于房貸的司法解釋指出,“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這使得銀行收回抵押房產進行拍賣增加了執行難度。 在流動性過剩和經濟增長趨于過熱的背景下,投機炒作使得房價不斷上揚,通脹壓力使得央行持續提升利率,這同危機爆發前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情況非常類似。多次加息的累積效應正使得房貸者的還款壓力不斷加重,大量投資(投機)型需求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存在著內在不穩定性,一旦部分購房人的還貸能力出現問題,極有可能發生連鎖反應,誘發大量投機性拋盤,使得房價在大漲之后發生大跌。最重要的是,土地、房產等抵押品的估值完全隨樓市的行情而來,一旦房地產進入下降通道,房地產價格甚至可能嚴重縮水,這種極端情況在泡沫經濟破產后的日本、東亞金融危機后的我國香港地區都發生過,現在還在美國市場上演。而且中國房地產信貸沒有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假按揭和假收入資產證明并不少,信貸資產沒有證券化,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到8年。如果隱性風險無法緩解,最終將釀成金融體系的災難。 深圳市國土房產局發布的《2008年一季度深圳房地產市場發展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深圳住宅均價依然呈現大幅下挫的走勢。其中,3月份的房價環比2月份降幅達到了16.53%,為13618.42元/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深圳炒房團曾在中國大地上引起一股媲美溫州炒房團的熱潮。隨著2008年的來臨,銀行不斷加息,CPI不斷上漲,珠三角房價大幅下跌,瘋狂的炒房團今日如何?據地產業知名專家戴欣明估算,僅深圳炒房團成員2007年投入到深圳樓市的資金就超過百億人民幣。而眼下,這些資金幾乎全部被深度套牢。 怎樣防范美國銀行的經營風險在我國重演,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在這方面既要防止“左傾”,更要預防“右傾”,要走“中間”路線,努力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才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最大公約數。
(作者單位:工商銀行山東濟寧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