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新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2000年聯合國曾為此發起了“全球契約”活動。在我國,2008年國務院國資委的第一號文就是《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與此同時,2008年1月召開的“第三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發布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原則》。這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我國不僅已經從理念進入到行動、從啟蒙進入到普及,并且有了基本的內容遵循。 但是,面對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社會責任,如果承擔與否都不影響企業的近期或遠期利益,絕大多數企業會選擇不作為,而這對于那些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也不公平?墒侨绻捎眯姓畹氖侄尾环智嗉t皂白地把社會責任強加到企業頭上,那又會重蹈“企業辦社會”的覆轍,從而失去效率。為了促進社會和諧,也為了效率與公平的兼得,我們有必要借鑒規制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規制,并形成有效的促進和保證體系。
1. 企業自我規制
承擔社會責任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境界,需要認知上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上的自我規制。所謂自我規制是從企業自身管理的角度將承擔社會責任提到日程,確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并在企業管理的相關環節和過程中履行這些社會責任,F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實施戰略管理,并將承擔社會責任納入戰略管理格局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不僅要全方位地體現在戰略定位、戰略選擇、戰略實施、戰略控制等戰略管理的各個環節,而且要與企業的經營目標、組織結構、用工制度、利潤分配等管理內容相互銜接。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具體內容,應同企業發展水平以及外部環境相適應,具有相對穩定性,而當企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或者外部環境發生了新變化,則應適時調整責任內容。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我規制,關鍵還是要靠道德的力量。一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會自覺地承擔起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并約束個人的行為。同樣,一個具有良好道德操守的企業,不但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對職工和社會的責任,而且也能夠有效地規范和控制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營銷行為,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2. 市場規制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市場體制和機制越是完善,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的運行也就越是規范,越是能夠自覺地承擔起市場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例如,近年來沿海地區農民工的工資上漲較多,逐步接近合理水平,表面上看是企業承擔了對職工的更多社會責任。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走向統一和成熟,農民棄農外出的機會成本上升,外出打工的民工逐步減少,迫使企業不得不對職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才能吸引來足夠的勞動力。不僅讓企業承擔起對職工的責任,包括對整個社會乃至自然環境的責任,都有賴于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市場主體。
3. 法律規制
我國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边@是在國家立法中首次提到“社會責任”這一范疇。其實不僅是《公司法》,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在其它法律中也有所涉及,如《憲法》中關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勞動者、婦女兒童權益的原則性規定;《勞動法》中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具體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保護消費者的具體規定,等等。但除《公司法》外,其它法律卻沒有使用“社會責任”這一范疇的,這也是導致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一個原因。為了通過法律來規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公司法》,在其他涉及市場主體應承擔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中,也都應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并將原則性的規定具體化,構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健全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義務的公益訴訟機制,因為企業對其社會責任義務的違反,除了關涉對個人或某一特定群體權益的侵犯,也關涉到對社會利益的侵犯。
4. 政府規制
政府應采取措施引導、鼓勵、支持、監督和約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形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外部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方面,政府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應給予相應的鼓勵與支持,如對那些恪守誠信、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愛職工、熱心社區建設、支持公益事業的企業予以表彰和獎勵,并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另一方面,政府要充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監護人、協調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仲裁者的角色,并以間接調控或直接干預等手段,引導、監督、約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糾正和懲處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并保證部分由法律和政策強制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政府在規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必須對其自身行為予以規制,防止政府社會責任缺失。因為規制理論告訴我們,政府的追求往往也有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社會公共利益,為什么政府的決策并不總是符合公眾愿望,為什么有些政績工程竟以“社會責任”的名義攤派到企業身上,為什么出于公共利益考慮的政府規制卻出現了低效率?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某種特殊利益作用的結果。所以,政府在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制過程中,必須拋棄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以全社會的利益為前提。
5. 行業規制
與政府規制具有行政職能和一定的強制性不同,由行業協會實施的行業規制主要是發揮引導作用,引導企業按照協會的統一要求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信息化時代,行業協會不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建立起國內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同時還可以連通與國外企業甚至是國際社會之間的合作。通過行業協會加強企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和學習國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開展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對標活動,總結經驗、尋找差距、改進工作,并積極地參與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制定,不僅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有利于企業與國際經濟接軌,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與政府規制會出現政府社會責任缺失一樣,行業規制也可能出現行業社會責任缺失,這是因為行業協會與政府一樣,也有其自身的或行業的特殊利益。如果行業協會不能站在公允的立場,并從行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出發,引導企業承擔起社會賦予的責任,而是不惜損害社會利益去一味地強調行業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就會出現“行業社會責任缺失”。2007年面對食品等商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國內有的行業協會串通行業內的幾個大企業推動漲價就說明了這一點。它也告誡我們,在發揮行業協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規制作用的同時,也必須做好對行業協會的規制,當前尤其是要加快對行業協會的立法工作。
6. 社會輿論規制
社會輿論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具有鼓勵、監督等規制作用,同時又具有客觀評價的作用,而且這種評價比來自于政府和行業的評價更具客觀性和公允性。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以及公民實現民主權利的重要途徑,社會輿論規制必須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這就不僅需要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置于陽光之下,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它們承擔社會責任的真實情況,同時還應搭建起企業與社會之間溝通的平臺。為此,應鼓勵那些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承擔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公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規劃和措施,完善社會責任溝通方式和對話機制,及時了解和回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政府的指導以及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評價與監督。社會輿論規制必須把握正確方向,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企業,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企業,并把現階段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和倡導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予以區分,不可以將倡導的內容納入到現行制度設計之中,更不可以采取過激的手段強制推行。否則,將會使企業失去效率、讓社會失去活力,這與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殊途同歸,同樣貽害于社會。
(作者單位: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