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從肉價到油價,今年以來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已經開始影響到不少普通居民的生活。究竟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幫助百姓緩解漲價壓力,正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
重慶郵電大學加強食堂管理,克服市場一些物品漲價的困難,確保學生食堂物價穩定,供應豐富。新華社記者 高學余
攝 | 普通居民寄望政府
對于普通居民如何應對此輪的物價上漲,北京大學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表示:“現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普通居民沒有辦法。有錢人有能力將富余的資金進行保值增值投資,可以把錢轉化成房產、地產、企業產權、黃金、期貨等等形式。而一般的人儲蓄不多,也就是維持日常生活,這樣的群體,他們抵抗漲價的能力非常微弱。” 仲大軍說,中國現在有10%的家庭是靠積蓄來生存的,而漲價使得他們儲蓄變小了,他們不賺錢,卻又得花更多的錢,這樣的群體是最難的。因為在漲價的年代,物價漲,工資一般也跟著漲,那些有工作有就業的人,有抵抗能力;而下崗的人則沒有多大抵抗能力。 另一批人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本來收入就不高,一漲價就超過本身的承受能力,他們的生活也會更窘迫。這樣的群體在漲價中也是困難較大的群體。 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只有靠政府加大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力度,政府必須向這些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要讓國內消費者有購買能力,其辦法就是提高保障能力,把鈔票發給低收入群體,讓他們去消費,去購買。
完善政府調控機制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高輝清告訴記者,在目前的情況下,個人力量是無力應對物價全面上漲這一壓力的,居民不可能像農業時代一樣,在家里儲備大量的糧油,而主要應該靠政府的保障政策實行救濟。從經濟調控層面來講,這就要求政府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 高輝清認為,當前的宏觀調控機制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措施:第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規體系,這是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的先決條件。我國各地消費水平千差萬別,社會保障的力度也不盡一致,所以,各地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以《失業保險條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為主線的地方法規或行政規章,借以指導和規范社會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同時國家應盡快制定《社會保障法》,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來界定和規范各種社會保障行為; 第二,要建立一個靈敏、高效的聯席會議制度,即建立一個由政府組織、部門負責、分工協作、相互聯系的日常管理運作機制,特別是涉及價格方面的影響,要吸收物價、財政、民政、勞動、統計等部門共同參與,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探討社會保障工作形勢,制定相應的工作措施; 第三,要加強橫向之間的工作聯系,互通情況、交流信息、相互配合,這樣,既可以防止政出多門、各行其是的現象,又可以避免“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真正發揮出社會保障政策的效用。 此外,還應考慮到城市低收入群體處于弱勢地位,承受能力比較脆弱,其承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區間應當比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還要低。一旦消費價格出現波動,就要重視價格上升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影響問題,及時制定相應的價格補貼預案。
用加薪應對漲價
“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收入的方法來應對物價上漲。只要加薪的速度不低于漲價,就會維持消費的穩定,保持國民的生活品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林森博士這樣告訴記者。 林森說,物價普遍上漲目前在社會層面造成了很大壓力,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只是寄希望于靠“抑制”法來化解物價上漲的危機,此路可能不通。大禹治水的成功,在于疏而非堵。同樣,目前物價上漲符合正常的經濟規律,要應對目前普遍的漲價危機,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民眾收入。 國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將極大地稀釋物價飛漲帶來的壓力。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肯德基、麥當勞等在華企業,已經走在前面。麥當勞的中國員工全部漲薪30%。 在社會經濟領域,普遍性的漲薪,將形成一個類似日本經濟騰飛時期的普遍性國民收入增加,并最終經過消費升級,達到產業升級,完成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飛躍。
加息也可緩解漲價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認為,銀行加息不僅有利于進一步遏制流動性,防止銀行信貸過快增長,還有利于適當增加百姓存款利息收益,可緩解目前因物價上漲給百姓帶來的不利影響。
他表示,對于今年以來漲價壓力的持續加大,加息是比較好的應對措施。加息對于中低收入百姓收入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刺激消費和維護社會穩定。
背景資料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經歷了9月份的小幅回落后,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與8月創出的十年最高點持平。 國際市場油價高漲、糧食減產,國內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價格上升,豬肉、食用油和柴油、液化氣等價格持續上揚。 中國青年報與騰訊網針對1.4萬人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90%的公眾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這一輪漲價的影響,近八成人覺得入夏以來自己的飲食質量下降,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者或中低收入者。 有關主管部門指出,分析今年以來的價格運行,呈現“兩漲一穩”的結構性特點: 一是食品類價格大幅上漲。前三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6%。10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7.6%。這是推動CPI上漲的首要原因。 二是居住類價格持續上漲。這是影響CPI上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前三季度,居住類價格上漲4.1%。10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4.8%。 三是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平穩。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表示,CPI的上漲仍然是結構性上漲,食品類價格上漲快,但價格上漲并未傳到其他商品,物價沒有出現全面上漲。 為緩解物價持續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生活的壓力,讓人民生活得更加踏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正采取措施扶持生豬、油料生產和奶業發展,增加公益性行業補貼,提高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標準,保證了市場基本平穩。 內蒙古近期連續出臺措施,先后下撥財政資金5億元,將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標準從人均每月170元提高至255元;籌集資金1.9億元,使75萬城鎮貧困居民的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月提高了20元;增撥城鎮低保臨時補貼5800萬元……(本報記者陳芳
周英峰 郭奔勝) |
[大家談]
多為低收入人群著想
剛過了三年,我國又遇到了新的一輪物價上漲。有人說我國經濟現在發展得很快,物價上升一點沒有什么。這要看對什么人來說了,高收入者對漲價的感覺當然不會敏感,可那些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的低收入群體,負擔即使增加一點也很明顯,何況主副食品的全面漲價,要想不出現赤字,只有一再節衣縮食了。 對于物價上漲,站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看法。比如豬肉漲價,對消費者來說要增加一些開支負擔,但對養豬農民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漲價部分不是被流通環節吃掉的話,也許能有效調動農民養豬的積極性,讓因產品短缺引起的市場傾斜恢復平衡。其他漲價產品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所以,政府對因物價上漲而引起的市場問題,在著手進行調控時應該考慮到多方因素,既要顧及消費,也要顧及生產,不可顧此失彼。 其中,在考慮物價波動對群眾生活的影響時,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不能光看表面現象,過高地估計普通群眾對漲價的承受力,應該想到在社會上仍然占多數的低收入群體的生存狀況,讓他們能夠維持應有的生活水準。 如果說,由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不可避免,那么公共事業產品的價格主要則是由政府控制的,漲與不漲政府一個文件就能決定,對這種漲價就應該謹慎從事。 當然,公共產品也要受到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價格不可能長期不變。但是對公共產品價格的調整,要充分考慮老百姓收入增加的因素。如果是位白領,也許會覺得多交個幾十塊錢的水電費無所謂,但是對拿低保或最低工資的人,幾十元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希望各有關部門,在批準水電煤氣等公共產品漲價之前,一定先想一想那些低收入人群能不能承受得了。如果一定要漲,也要看看能不能用其它辦法對這些困難人群進行適當補貼。多為低收入人群著想,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