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8-28 林仲旻 俞麗虹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近五年來百姓“家庭賬本”上的數字在發生悄然變化。存款儲蓄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基金、股市、房地產等投資方式讓許多上海人多了一些“業余愛好”。 劉玫在一所重點高中執教多年,并擔任學校“理財協會”負責人。丈夫是出版社編輯,女兒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父母則在老家退休養老,是較為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 “五六年前,我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是2000多元錢,現在差不多翻了一番。”劉玫說。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250元,而2007年1月至6月,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12278元。 收入的增長,讓許多人萌生了“用錢生錢”的理財念頭。劉玫告訴記者,早些年,在她的“家庭賬本”上,銀行儲蓄占到90%,股票投資僅占10%,因為“把錢存在銀行里,風險最小、最穩定”。但2005年以來股市逐漸升溫,上證指數從千點左右漲到了5000點以上,賺錢效應明顯,劉老師的家庭資金分配也變成了30%投資股市,30%購買基金,30%用于定期存款。 “儲蓄是很必要的,但錢存在銀行里收益有限,況且‘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劉玫說,這些年,百姓面前的理財渠道不斷增加,可以炒股票、炒基金、炒外匯、炒黃金。一些外資銀行也把目光瞄準了個人理財市場,推出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 “投資高回報常常伴隨著高風險,所以,我們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了股票、基金、儲蓄各占1/3的組合方案。”如今,劉玫一家原先投資于股市的幾萬元資金,已經“跑贏”銀行儲蓄,增值幅度超過100%。 劉玫的父母是合肥的退休教師,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他們仍然選擇把所有的積蓄都存進銀行。我曾經勸他們適當改變一下投資理財方式,但媽媽患有慢性病,‘穩’字最重要。” 近些年投資理財的收益讓劉老師一家的旅游出行范圍悄然擴大。2004年,他們首次前往香港、澳門游覽,此后幾年又陸續去了泰國、日本。旅游在“家庭賬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平均每年的旅游支出已經增加到一萬元左右。 而讓劉玫頗感遺憾的是,她錯過了房產投資的好機會。“我們屬于觀望派,所以錯過了最好的時機。2003年曾打算換套新房子,結果一猶豫,原來的預算已經遠遠趕不上房價的上漲了。”劉玫說,由于房價連年攀升,目前,她家附近的二手房價格已從2003年的每平方米2000多元漲到五六千元左右,但同一區域內的新房價格漲得更快。 劉玫表示,自己的下一個家庭理財目標,就是要用投資股票、基金賺的錢,盡快買一套新房子,既改善居住條件,又是一項新的投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