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6-21 本報記者:曾亮亮 梁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一臺德國產的、一臺日本產的大型機械手臂,以每分鐘15箱的速度,不間斷地通過條碼識別,將成箱藥品從傳輸帶上“抓”至貯貨托盤,自動碼放完畢,自動移至電動穿梭車上。這些無人駕駛的穿梭車再把藥品轉送至自動輸送堆垛機上,按照藥品生產時間、沿著既定的軌道,將藥品整齊地分配到12800倉位上。整個貨架高約24米、寬約46米、長約120米。穿梭不斷的八臺堆垛機承擔著產品的入庫、出庫、揀選后入庫等功能。 這是記者日前在河北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石四藥)立體物流中心見到的景象。 “立體物流中心里的所有設備全從國外進口,花費了我們4000萬元。”石四藥副總經理王志忠告訴記者,公司2000年從國外引進這套設備時,國內還沒有企業生產。“進口設備是貴了一點,但從占地、人力資源看,每年能為企業節省約300萬元。” 石四藥是我國生產大輸液產品的龍頭企業。記者采訪時注意到,該企業里除了藥品生產最后一道環節使用的自動套膜封口機上,印有“青島諾安順包裝機械有限公司”字樣外,其余的機械設備——制瓶機、制冷機、制蓋注塑機、塑料瓶及軟袋輸液洗灌封機、輸液檢漏機、空氣壓縮機等上面印的全是外文。 “我們也不愿意買進口的,可國產機械就是不爭氣。”王志忠講起了一件往事。 幾年前安裝設備時,企業打算降低運行成本,換一臺國產機械進行試驗。但生產出的產品不能完全滿足生產和質量要求,而且耗能非常高、費水費電。“作為藥品生產企業,確保產品質量是第一位的,確保品質是我們設備選型的原則。” 最后,企業選擇了進口設備。王志忠說,進口輸液生產設備在運行穩定性、制作精度、自動化程度以及制作的產品質量方面,明顯優于國產設備。因此,不少大型制藥企業都選用進口生產線、自動化監控流程來保證產品質量。據了解,進口設備的價格為國產設備的二至五倍。石四藥進口設備占95%以上,投入資金約為1100萬美元。 除了生產設備幾乎全為進口貨外,一些醫藥包裝材料也被洋貨占據了市場。 透過潔凈車間的隔離玻璃,記者見到一個轉軸正在卷一大匝塑料膜。“這膜是美國貨。”一旁的王志忠告訴記者,這是非PVC多層共擠膜,撐開后用于灌裝注射液。為方便運輸和使用需要,幾年前,不少生產輸液產品的藥企像北京雙鶴、長富,都逐步用此替代了玻璃瓶。國產材料一直未能進入他們的流水線。 “我們也曾試用過國產共擠膜,可它們不是撐不開,就是中途老斷,內在質量也不理想。”王志忠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