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5-29 新華社記者:林嵬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2006年11月底,河南省原陽縣宣布,全縣57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水泥(油)路。公告在《新鄉日報》刊出后,引起農民廣泛質疑。記者走訪了原陽縣五個鄉鎮,發現大量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修的通過了驗收的路,路況極差,接近報廢。 從陽阿鄉路口到宋圪當村有一條四公里長的油路,是1991年鄉政府發動群眾集資修建的。記者驅車走了一遍,發現路面損壞嚴重、坑坑洼洼,有的路面上的大坑直徑在20厘米以上,一些路段油面大面積脫落。 宋圪當村處在陽阿、路寨、大賓、太平鎮四個鄉的十字路口處,這條“坑連坑”的油路,是村里通往外界最好的一條路,其他三條路都是土路。由于年久失修,這三條路已變成了“土溝”,有的地段路肩高于路面半尺多。 村民宋景旭說:“俺村四通八達,可由于路賴,做生意的不愿來,買東西比路好的村貴,賣東西卻便宜。比如賣糧食,每500克要低二三分;而買磚,一塊要貴二三分。”村里的醫生田克方說:“去年,村民王寶榮突發心臟病,我們打120,可救護車進不了村,我們只好用床把她抬到村外,差點耽誤了。” 原陽縣宣布實現“村村通”后,宋圪當村農民宋洪德馬上找到陽阿鄉副鄉長周冠卿詢問:“俺村三條土路、一條壞路咋叫‘村村通’?”周冠卿說:“都通了!”宋洪德問:“到路寨鄉王村的油路在哪?”周冠卿說:“你可以先到陽阿鄉,再繞到路寨鄉,從路寨鄉再到王村。”宋洪德說:“俺村離王村土路只有1.5公里,如果走油路,得走15公里。這種‘村村通’,不是糊弄人嗎?” 原陽縣一些農民說,政府說的“村村通”雖然與群眾想法差得遠,但只要能有一條好路出村,我們也認賬;可把十多年前修的路一起統計上報,就宣布全縣“村村通”了,群眾理解不了。 原陽縣縣鄉道路管理段段長李廷堂告訴記者:“按省里的驗收標準,只要這個村以前通水泥(油)路,就算通了。不管路況好壞,哪怕你現在只要有個石子,就算你修過了,修過了就算通了。” 記者查閱《河南省行政村通水泥(油)路驗收實施意見》發現,對于“村村通”,有以下驗收標準:一是路容路貌整潔,路面平整。二是2005年以前實施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應符合設計標準或者原技術規范。用標準一卡,原陽縣一些路況差的農村公路不應通過驗收。 原陽縣“村村通”是怎樣驗收的呢?李廷堂說:“我們用三天時間對570個行政村進行了驗收。由于時間緊,不可能看一遍,我們就和各村干部相結合,一方面抽查,一方面讓村干部自己認可,并蓋章、簽字。” 原陽縣一些村干部反映,如果不蓋章,縣鄉干部就不答應,只好違心承認“村村通”。路寨鄉后大柳村村委會給記者出具的證明稱:“國務院很關心人民群眾,叫修‘村村通’公路,沒給俺村修一寸公路,還叫俺村蓋村委會公章,群眾很有意見,希望上級查清問題給予解決。” 原陽縣交通局一些干部說,“村村通”這個概念并不嚴密,按目前國家、省對原陽縣的投入水平,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村村通”,還得花八至十年時間。“村村通”這種提法雖然好聽,現實條件卻達不到,“民心工程”反而惹民怨,損害了黨和政府的信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