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2-27 新華社記者:葉鋒 劉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新教室寬敞明亮,操場很大,還有實驗室,在這里我一定會努力讀書。”從小隨父母從安徽來滬、現年13歲的五年級學生于孟強26日一大早來到上海普陀區曹楊小學(分部)報名,開始新學期的生活,第一次入讀全新的公辦學校,于孟強顯得十分激動。
一個多月前,他所就讀的上海民工子弟學校——建英學校因達不到教學標準被取締。與于孟強同時入讀曹楊小學(分部)的還有原建英學校的1300余名民工子弟。
七年級一班(外省市稱初中一年級)的劉秋麗激動地在日記本上寫道:“今天我心里格外溫暖和歡喜……我堅信,這就是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這次轉折使我跨進了我心目中的學校。”
普陀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建英學校還有500多名學生將在元宵節之后從外地老家來滬上學。
據了解,這批農民工子女的家長大多來自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份,目前在上海普陀、嘉定等區務工。
曹楊小學(分部)校長劉華善介紹,這1000余名農民工子女是新學校投入使用后迎來的首批學生。目前,裝修一新、設備完善的學校共有九個年級,38個班級。普陀區教育部門通過從其他學校抽調和向社會招聘等方式,為學校配備了76位專職教師,其中1/3是教學骨干;此外,學校每天安排校車接送學生上學、回家。
據介紹,大多數一至六年級學生的各項收費總計是1470元/學期,七至九年級的收費是1800元/學期,部分具有計劃生育證明、社會綜合保險證明、外來從業人員勞動手冊等材料的農民工,其子女可免除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借讀費及50至80元不等的雜費。不少農民工說,公辦學校的收費和原來的民工子弟學校差不多,他們期待的是“孩子不要再搬來搬去了”,“能夠在一個好學校用功讀書”。
普陀區教育局副局長范以綱透露,自2004年至今,普陀區已依法取締了達不到教學標準的24所民工子弟學校,目前還剩兩所,為了讓農民工的孩子更好地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普陀區目前采取“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方式,吸納民工子弟入學。“要想讓農民工的子弟真正融入城市,就應該讓他們進入公立學校接受正規教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