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如今,對許多孩子來說,暑假在他們的心中,就像錢鐘書筆下的圍城一樣耐人尋味:盼著放暑假,又害怕放暑假。
盼著放暑假,這很容易理解,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快樂的童年,而假期讓這種希望成為可能。那么,孩子們為什么又怕放暑假呢?也很簡單,他們對暑假沒有自由支配權,暑假里的每一天,都被父母近乎專制地用學習填滿,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被父母規定好了,絕不允許違背。
在上海,即將升入五年級的小惠,就遭遇了這種痛苦。暑假剛開始,父母便定了新家規:在家只能說英語,否則就要受罰。和客人交流也只能說英語,即使客人用漢語和她說話,她也必須用英語作答。(7月28日《新聞晚報》)
筆者長期從事兒童英語教育,深知兒童對非母語的掌握,雖然的確有極大潛能,但對潛能的開發,卻必須建立在讓兒童快樂的基礎上,比如游戲性學習法。任何強迫性的非母語學習法,短時間內可能會“立竿見影”,可一旦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卻會嚴重損害其長期的學習效果。如果客人用漢語和孩子說話,孩子也必須用英語作答,這是極不禮貌的行為,可以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除了這種家規,有些父母還給孩子定軍事化的作息時間表,直到暑假結束。有些父母,即便在孩子生病時,也要嚴格執行,美其名曰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父母這樣做,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千方百計和父母“躲貓貓”,甚至直接對抗。“Anti-Parents父母皆禍害”的網絡討論小組的出現,就是再直白不過的證明。這是孩子的悲哀,也正是父母的悲哀。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沒錯。但所有的事,都是過猶不及,而必須適度,也就是掌握平衡。教育也同樣如此,愛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否則,教育難有成效。每一個父母,都曾有過自己的童年,而最美好的童年回憶,還是那些能自由支配的時光。請父母———已經長大的孩子,別忘記這個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