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7-22 作者:張國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據《新民晚報》報道,連日來,十余省份陸續公布上半年地方GDP增速(或預期)。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多個省市增速超過全國上半年11.1%的增速。寧夏、陜西、湖南等省份的預期經濟增速均超過14%以上,其中寧夏預計增速更是達到18%的高增長。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上半年我國GDP增長11.1%。從上述數據看,地方GDP增長再次高于全國。假如不出所料,其余省份的GDP也不會“低”到哪里。如天津,雖然還未公布上半年GDP數據,但有報道,上半年,天津GDP增速達到18%的高增長,增速達到全國第二。 地方GDP增速長期高于全國數據,雖有重復統計、統計資料不一致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還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實際上,不管有多少因素,只要全國數據是準確的,那么高出全國數據的GDP便都是注水無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GDP注水問題起碼有兩筆糊涂賬:其一是真相不明,究竟哪些省份的GDP注水了,有多少是重復統計造成的,有多少是統計資料不一致造成的,又有多少是弄虛作假造成的,這些全然是一筆糊涂賬。其二是無人擔責,統計造假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我們至今沒有聽說哪個官員因數字造假被究責。兩筆糊涂賬互為因果,相輔相成,長期存在。 表面的GDP繁榮局面,不僅誤導中央宏觀決策,擠占民生空間,更可怕的是,這種GDP瘋長的毛病似乎成了官場通病,統計數字注水、GDP層層加碼、相鄰地區互相攀比的事屢見不鮮。由于“GDP出政績”,一些官員為了迎合上級考核的需要、追求升遷的資本、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惜大搞能增加GDP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并且想方設法把這種政績工程重復折算成數字符號。某些地方形成了GDP年年瘋長的“大好局面”。 弄虛作假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長期公然造假,最可怕的是對造假行為熟視無睹。可以不夸張地說,GDP注水問題長期存在,上至官方下至民間對GDP注水無可奈何、習以為常,這正在成為一個中國式笑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當地方GDP注水成為常態,全國GDP數據便“順理成章”地遭到懷疑;當“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成為慣例,官方公布的任何數據都會被質疑和嘲笑。借用媒體的話說,就是“年復一年有差距,老問題變成大問題”。 “大問題”如何解決?國家統計局官員曾表示,將抓緊提出國家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正式推出主要指標環比制度。改進統計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有責必究、究責必嚴。沒有信息公開,沒有強力監督,沒有責任追究,任何統計方式都不可能杜絕造假——“同比”能造假,“環比”就不行嗎? 事實上,地方政府的政績如何,當地人民最有發言權,GDP只不過是一個供上級部門參考的數據。GDP一再被注水,也折射了一些地方政府發展理念存在問題,“惟GDP”錯誤政績觀念依舊嚴重。用這種理念指導經濟發展,自然會偏離正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