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宣布推遲公布匯率報告,使中美匯率博弈變得撲朔迷離。 人民幣如此備受關注,正如孫兆東在其《世界的人民幣》書中所述:“在如今這個幾乎人人都能大侃特侃‘經濟’的時代,人民幣理所當然地是個社會目光關注點。富豪們關注人民幣,因為他們要時時提防著自己的資產縮水;小康之家關注人民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錢生錢,盡快成為中產階層;沒多少錢的‘窮人’關注人民幣,因為他們不但要解決眼下的溫飽問題,更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夠感受一下當個有錢人的滋味……” 近日,《世界的人民幣》作者孫兆東就大家普遍關心的人民幣相關問題,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科學利用升值預期
人民幣升值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需把握整體和長遠利益
《經濟參考報》:4月2日,《經濟參考報》刊發《多個行業人民幣壓力測試結果不樂觀》一文后,引起讀者廣泛關注。有人反對人民幣升值,認為這將對我國出口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大量企業倒閉、人員下崗。但也有人支持人民幣升值,認為這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并促使資本挖掘國內市場。你認為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 孫兆東:的確,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天如果人民幣出其不意地一次性升值,將不僅影響到國際匯率市場,也將影響到中國的資本市場,影響到我們的企業利潤、百姓的實際購買力,甚至影響到國際關系方方面面。 其實,人民幣升值,對國內各行業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盡管我們的進口商會直接受益,出口商會因為我們的商品變得更加昂貴,使海外競爭對手受益;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股市、樓市也會產生影響,影響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升值的幅度和速度。如果升值是在數月或幾年里逐步進行的,那可能會吸引大量投機性“熱錢”流入,推高國內資產的價格,包括股價和房價。如果是突然一次性升值,并且升值的幅度大,則遠期升值預期就會變小,同時這一政策出臺可能會被視為我國貨幣政策的進一步緊縮,從而會降低國際資本的流入熱情,國內的股價和房價會因此產生低迷;如果一次性升值幅度小,會給國際熱錢和投資帶來未來升值的想象空間,加劇境外資本向中國的流入。 因此,我個人認為,人民幣升值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需要我們準確計算,系統設計,把握整體和長遠利益,并做出一個戰略性安排。同時我們的政府應當本著科學審慎的態度進行決策,不應僅僅受國際壓力影響,應著眼于中國經濟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就目前中國整體利益來看:人民幣對外升值比貶值有利,人民幣預期升值比立刻升值有利,漸進性升值比一次性升值有利;當前,科學利用升值預期做好人民幣國際化則更好,也更為科學。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貨幣”未來的發展目標
到了21世紀中葉,人民幣將與美元、歐元一道實現這一目標
《經濟參考報》:你在《世界的人民幣》書中預測:“在21世紀的前30年,人民幣將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之一。到了21世紀中葉,人民幣將與美元、歐元一道,共同完成一項人類經濟生活的重要變革———實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貨幣’的目標。”你的預測依據是什么? 孫兆東:能排出這樣的一個時間表,來自兩個方面的前提和信心,一是中國經濟延續過去30年的發展,并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歷史潮流下,獲得良好的國際經濟政治的發展環境;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在本次全球經濟危機后得到正確的轉型。也就是,我們從“微笑曲線”的資源和制造端,成功轉向以高端制造為依托的設計和品牌端轉型。那么,再過20年左右,中國的“貨”就會達到《世界的人民幣》書中所提到的,主導貨幣國家貨幣國際化需要的物質基礎,到那時,我們的“貨”,必然要求我們的“幣”實現其國際經濟貿易的主導作用,水到渠成,這也是百年來主要國際主導貨幣國家貨幣國際化的一般規律。 今天,我們能切身體會人類的進步,人類進步的速度是不斷加速的。特別是全球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一體化的未來,高科技成為和平和發展的重要支持手段。因此,從貨幣本位的發展歷程,我們堅信信用貨幣的未來發展,最終會走向“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貨幣”的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至少逾越三大障礙
內部條件還不完備、各種“陷阱”值得警惕、外力阻礙不可忽視
《經濟參考報》:人民幣國際化面臨哪些困難?
孫兆東:目前看來,橫亙在人民幣國際化征途上至少有三大障礙。 第一,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還不完備。與歷史不同時期實現貨幣國際化的英國、美國、日本相比,我國盡管近年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人均GDP僅3000多美元,全球排名低于100位,相當于世界人均GDP的1/3。我國的資本市場尚不成熟,如果此時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勢必造成證券市場巨大波動,進而沖擊人民幣匯率,甚至重演2008年在越南發生的貨幣危機。再是,國內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先進的現代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亟待升級,主要出口產業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價格彈性低;特別是中國的巨額順差雖然開始減速,但仍然保持數千億美元的規模,這與國際化中通過貿易逆差輸出人民幣的要求相去甚遠;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匱乏,也影響了人們在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意愿。 第二,伴隨貨幣國際化過程而自然產生的各種“陷阱”值得警惕。首當其沖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國際金融投機利益集團久經沙場,經驗老到,只要能掌握足夠數額的人民幣,就有可能抓住機會將1997年對亞洲貨幣的狙擊行動復制到人民幣上來。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貨幣國際化的影響,給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造成沖擊。特別是產業結構升級尚未完成,若過快推進國際化,可能造成我國的出口、就業和FDI大幅萎縮,進而傷害整體經濟的穩健性,甚至掉進日本在上世紀日元國際化進程中遭遇的“空心化陷阱”。 第三,地緣政治因素的外力阻礙不可忽視。貨幣的國際化不是單純的金融角力,而是大國在政治、軍事、技術、文化等方面綜合國力的對弈。對于當前樂享鑄幣稅的美元等國際貨幣來說,絕不會甘心將已經占領的市場拱手相讓。更何況我國所采用的政治體制與西方大相徑庭,西方陣營不會輕易放松對中國的遏制。一些國家肯定會充分卡住“人民幣國際化”的通路,用這張牌在國際政治對話中增加自己的籌碼。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更應創新
人民幣國際化可有效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經濟參考報》:你在《世界的人民幣》書中列舉了英鎊、美元、日元等國家的貨幣國際化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你認為,當前人民幣應如何國際化才能避免前車之鑒,真正實現強國的貨幣崛起? 孫兆東:我認為,2010年是經濟最為復雜的一年,也應是我們堅定不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年,通過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可有效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有效緩釋國內通貨膨脹的加劇和樓市的高風險震蕩。然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更應創新,當前要從五個方面下工夫: 第一,抓住良好的國際環境。 第二,要正確利用好人民幣升值的國際預期。歷史經驗表明升值的預期下是國際化最好的推進期,也是其他國家最愿意儲備我們貨幣的時候,有利于外匯互換和人民幣結算的實施,因此要加快推進貨幣互換。 第三,充分利用好貨幣電子化的科技支持。時下,全球貨幣體系在信用本位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國際化的歷史機遇更多地是在于科技手段,電子貨幣應用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以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推進人民幣貸款和供應鏈融資的推廣,配合人民幣結算,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家交易。 第五,要繼續大力推進和創新貿易人民幣結算。
作者小傳

孫兆東,從事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經營管理16年,高級經濟師、客座教授,獲中國期貨執業資格。2008年率先在國內提出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和資本調控建議。先后出版《次貸危機》、《越南“危機”》、《國家破產》等全面反映新世紀國際金融危機的系列圖書,其中《次貸危機》入選“改革開放三十年最有影響的300本圖書”,并被《CIO》周刊評為“2008十大年度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