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九小學學生家長反映,4月7日,在教委領導來學校評優檢查時,為不影響授課效果,學校不讓幾名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上體育課。校方證實,因違紀和未完成作業,確有3名孩子在教室接受老師教育,但并非是為確保教學質量,故意安排。 很顯然,那3位調皮的學生被歧視了。 首先,那3名學生如果真的是因為違紀而被老師留在教室接受教育,為什么老師還給他們買零食吃呢?老師買零食的行為到底是在教育孩子上課應該遵守紀律,還是在暗示孩子違反課堂紀律可以得到老師獎勵? 其次,3名學生的違紀行為發生在音樂課上,為何音樂老師袖手不管,而由其他老師出面解決?就算3個孩子在音樂課上有違紀行為,老師據此停他們的體育課就合理嗎?難道孩子們所犯的錯誤真的已經嚴重到非停課整頓不可的地步? 最后,也最令人疑惑的是:為何這樣的事情偏偏發生在教委領導來學校評優檢查、并且旁聽孩子們所在班級的體育課時?老師頭一天就已經在在班里通報,第二天將安排調皮學生不上接受領導考察的體育課,現在,事情的發展果然如老師前一天所言,學校對此又該如何解釋? 不難想象3個孩子被歧視的全過程:教委相關部門通知學校,“評優檢查小組”成員將于某月某日“光臨”你校進行評優檢查;學校領導召開全體教工大會,反復申明本次評優檢查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要求老師們高度重視,甚至下了“誰的課堂出了問題誰負責,誰的班上出了問題誰負責”的死命令;老師們個個如臨大敵,想盡一切辦法確保這一天自己的課上和班上“平安無事”。于是,就發生了3個調皮的孩子被歧視的怪事。 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萬一哪個調皮的孩子沒眼色,管不住自己,在有上級領導旁聽的體育課上出點“意外”,自己豈不成了影響學校“評優”大局的“罪人”。而要“防患于未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在音樂課上抓個調皮孩子“違紀”的小辮子,然后在體育課上對他們進行“異地教育”。為了彌補自己對三個孩子的歉疚,老師還自己掏錢給3個孩子買零食吃。你說這老師容易嗎? 不知道參與了對該校評優檢查的教委領導們對該校的印象如何,但我想,如果不是媒體曝光,領導們絕對不會想到就在自己旁聽了的那節課上,竟然有三個學生被“停課整頓”了;而他們被停課的原因,又恰恰是自己要旁聽該堂課。學校的這種做法,到底是對上級領導的敬畏呢,還是對檢查評優活動的諷刺? 建議教育主管部門以后開展檢查評優活動時,多幾次“微服私訪”或者“突然襲擊”,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各個學校“原生態”的教育、教學狀況。要不然,開展這樣的活動有何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