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筆者認為,應是發展第三產業。 經過長期探索,現在我們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也就是,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發展方式,是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全面涵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包括了很多內容: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要素投入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當前,無論是出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還是著眼于維護我國戰略利益以及社會的安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內外平衡的開放式經濟體,已成為當務之急。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將調結構作為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調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主要途徑,而調結構重在發展第三產業。 在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意義重大。首先,第三產業是連接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第三產業具有生產與消費統一,點多面廣、小型分散,易于吸納勞動力的特點。第三產業可吸納大批勞動力就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其對就業的貢獻率在70%以上,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就業貢獻率也非常高。在現實情況下,第三產業對解決就業、開辟市場起著越發重要的作用。其次,第三產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產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體現出部分對整體的影響以及結構優化能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而且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次,第三產業是發展低碳經濟最突出的標志之一。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而第三產業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產業,它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實現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指標要求的產業;另一方面更是調整經濟結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途徑。所以理應成為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基于中國的現實情況,筆者以為,發展第三產業需要走跨越式道路。 首先,要采取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原則。在新的一年里,政府應根據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經營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采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科學地確定第三產業的行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順序,綜合第三產業中的行業區域比較優勢,尋找和培養那些具有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 其次,堅持產業轉換序列的優先化模式。也就是既要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努力實現三大產業轉移的依次推進,使第三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水漲船高”;更要跨越產業更替和轉換的梯度序列,力爭形成以第三產業率先起飛的態勢,攜帶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而把第三產業的發展定位在較高的起點上。 再次,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當今世界,電子計算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最為廣泛,第三產業已成為擁有計算機最多的部門,由此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所以,要加大第三產業中的科技含量,明確科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遠期目標和近期重點。當前的主攻方向,除了努力實現城市交通通信的現代化外,還要加快電子計算機在商業外貿、金融保險、信息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規模、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
另外,資本市場要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各類三產企業資源與資本市場有效融合,推動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的第三產業創新體系。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