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系列述評之一:城鎮化這部引擎該加足馬力了
城市化在我國被稱為城鎮化,這次城鎮化又被稱為新型城鎮化。雖然目前關于城鎮化的路子該怎么走仍然存在著爭議,但是“城鎮化的主體是誰?”“誰來推動?”這樣的問題應該首先統一起來。 說得極端一點,哪怕你只給市場留一個門縫,城市化(城鎮化)進程都會自發啟動。因為只要是以市場來配置資源要素,那么勞動力、資金、技術和信息就會自己往效率高地和利潤高地集中,就會從農村集中到城市,從小城市集中到大城市。因此,城市化進程的原動力是市場,那么城市化的主角就應當是市場主體,是進城的農民,而不是政府。又由于市場在城市化進城中存在盲目性,它既有可能形成印度那樣的城市化,也有可能形成巴西那樣的城市化,加上農民是弱勢的市場主體,因此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來規劃和幫助。 也就是說,城鎮化的主體是農民,政府的角色是推動者。說形象點,城鎮化是一輛馬車,農民是趕車的,政府是修路的兼推車的。 既然有好的市場經濟和壞的市場經濟,作為推動者,也會有好的推動者和壞的推動者。因此,在各地將要開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當地政府應擺正位置,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不是杞人憂天。據筆者觀察,在各地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大都“吹響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號角”,甚至有些地方給當地的城鎮化進度定下了每年增長的百分數,大有不把城鎮化“建設”搞成城鎮化“運動”不可的勁頭。 作為修路和推車的,政府首先要做好服務,破除綁在農民身上的繩索,消除農民進城的障礙。最重要的是四條:一是戶籍,二是社保,三是住房,四是土地。雖然今年“一號文件”所釋放的農民戶口城鎮化信號還不是一次徹底的戶籍制度改革,但是“允許有穩定職業和收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轉為城鎮戶口,并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仍然是一個積極的具有想象空間的信號。戶籍問題不解決,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就都不能解決,這樣的“進城”只能是權宜之計,農民也無法認同這樣的城鎮化。而土地問題不能解決,農民就沒法利用土地流轉和抵押來獲取一定的資本,他就難以改變只能出賣勞動力這樣的角色,也就難以改變自己生存境遇。這是有所為。 在地方政府的有所不為上,應當防止“推車人”有意無意之間的偷梁換柱,使農民“被城鎮化”。 一是用城鎮化建設來掩蓋轉變生產方式和調整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城鎮化建設當然要以產業發展為龍頭,但是應當是環保的、有市場的產業,絕不能搞污染的,甚至帶血的產業。轉變生產方式和結構調整是中國經濟的關鍵一躍,如果不能杜絕城鎮化建設中這樣的偷梁換柱,又將會出現新一輪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開發,這關鍵一躍將成一紙空文。 二是用城鎮化建設來掩蓋政績工程,把城鎮化建設變成城鎮建設。特別是西部地區,本身財政就很緊張,這幾年政府在急于發展中也背了很多債,雖然中央財政有可能在城鎮化建設上給予支持,但是這么有限的資金絕對不能耗費在政績工程上。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有序穩定地進行公共設施投入,使其適應農民低成本進城的需求。省下錢來扶持農民發展符合當地條件的產業項目,引導低成本的產業,比如服務業進入中小城鎮。應當把解決農民就業和創業放在首位,而不是將城鎮建設的多漂亮放在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