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僅調整了0.12%,近乎原地踏步。隨著全球危機陰霾逐漸散去,在沉寂一年多以后,2010年人民幣升值話題將毫無懸念地再度暴露于聚光燈下。 對于2010年人民幣是否會繼續升值,惟一存疑之處在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步伐到底有多快?目前,國內市場分析人士對此問題大多持謹慎態度,認為人民幣兌美元上半年將繼續保持穩定,下半年可能會有適當升值動作。其中,“3%至4%”的預測已屬樂觀;更一般的看法是,其升值幅度“難超2%”,甚至“有可能在1%以內”。 最近一陣子,包括美國財長蓋特納在內的一些官員和學者也紛紛以此為說辭,對中國“循循善誘”,試圖表明,美國絕非從一己私利強迫人民幣升值,即便是從中國自身長期利益和全民福祉出發,也應考慮加快推動實現“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但要指出的是,對于中美這樣的大國而言,匯率問題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議題,它更是一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和外交問題。從美國角度來看,一些特殊政治、經濟因素匯集到一起,為2010年中美關系中的人民幣問題平添了幾分外部風險。 首先,2010年是美國經濟復蘇的關鍵年。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隨著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美國經濟已經一只腳踏入了復蘇上行通道。外部壓力減輕后,大國之間的合作情誼對于美國而言也不再那么必要,“人民幣問題”再度沉渣泛起也是早晚的事,并不令人詫異。 其次,2010年還是奧巴馬試圖努力證明自身價值和能力的一年。從奧巴馬上臺一年來的表現看,其視野更多地集中于國內,貿易和匯率政策對其而言,則常常服從于現實主義的需要。 最后,2010年還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重要年份。即便奧巴馬和財政部從中美大局出發,主觀上愿意淡化人民幣問題,但國會中一些親工會的議員卻并不愿錯過這一難得的表現良機,提出相關議案,這幾乎是美國選舉政治中必然出現的現象。 而站在中國立場上,這卻分明是一條不容挑戰的紅線。人民幣升值只能取決于中國政府自身的判斷和時機選擇,而絕對不能給世人以因屈從于外部壓力而被迫讓步的錯誤印象。但這種針鋒相對的政治態度,也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扭曲國內對于人民幣匯率調整的真實需要。 故此,美國行政、立法等部門在人民幣問題上指手畫腳只能起到反效果;相反,美方降低噪音,留出政策空間,或許有助于中國政府根據國內外實際情況,獨立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