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后,城鎮化成了近期熱議的話題。而中國社科院最近發布《城市藍皮書》稱,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城鎮人口突破6億,城鎮化率為45.7%。按照發達國家75%的城鎮化率來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還有很大的空間。 對此,安邦咨詢的首席研究員陳功先生認為,增長有極限,城市化也有極限。陳功指出,城市化不是一個數字,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環境問題,無法跟國外的數字相比,而從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以及生態環境壓力來看,中國的城鎮化率正在迅速接近頂峰,要進一步拓展城市化的空間,中國有必要在下一個發展周期里大力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我們知道,水資源、天然氣、電力、煤、交通等基礎資源和基礎設施是支撐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然而,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太快,用10年時間走了發達國家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擴張速度太快,使得相關基礎設施和基礎資源跟不上城市擴張的步伐。近期的拉閘限電、煤荒電荒就可窺其一斑。而這樣的事情在相當數量的地方已是每年必定出現的狀況。 其次,學校、醫院、垃圾處理等公共資源配套的欠缺,也顯示出城鎮化的后勁乏力。中國近年來的郊區城鎮化進程,多是開發商唱主角,政府規劃配套欠缺,導致學校、醫院、商業等公共市政配套嚴重滯后。以北京為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隨著北京的城市化環環外推,北京近年來人口向外遷移的數量越來越大。城區遷移人口中,78.4%的人口遷到了近郊區,14.3%的人口屬于城區之間遷移,7.3%的人口遷入遠郊區縣。然而在這一進程背后,卻是問題重重。當大量城市移民搬到近郊居住后,因為學校、商業、醫院等公共資源配套的欠缺,他們的工作、娛樂、消費等生活環節卻仍需要在市中心解決,因此出現了每天早晚時間段幾十萬人大搬家的現象。北京的交通發展也呈現出兩種極端的情況:一方面城市不斷攤大餅式擴張,一方面大量的人口往返于城市與郊區,卻仍要依托市中心的公共配套資源,擁堵狀況愈演愈烈。 最后,現在的城市化率的統計方式未能反映城市化的真實面貌,嚴重低估了中國的城市化率。 目前通用的城市化率計算方式是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間的比率,以戶籍人口來反映中國的城市化率。但實際上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是城市化的基本內容。那些在中國各城市之間流動的農民工,是推動中國城市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現在的第三代農民工,他們更不可能回到農村種地,而是尋求在城市中安家落戶,這些農民工雖然沒有獲得城市戶口,但深度參與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因此,從事非農業的農村人口也應算入城鎮人口中。 我們以東莞為例,來看看真實的城市化率。東莞城市化推進在過去20多年間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工業化的推動下,由一個典型的南方農業縣變成了頗具現代化水平的城市。如果我們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來計算,2000年東莞總人口達644.58萬人,外來暫住人口490.14萬人,以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外來暫住人口、戶籍非農人口之和與總人口相比來計算城市化水平,東莞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開始即高達82%,而2000年東莞官方公布的城市化率是45%。這樣看來,中國的城市化率很有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作者系安邦咨詢城市戰略組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