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1-21 作者:文婧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在亞洲,流入的FDI(外國直接投資)遭受了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沖擊,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32%;在非洲,FDI是固定資本形成中重要組成部分,所占比例高達29%,因此當2009年流入的FDI較2008年的歷史最高峰下降了約36%時,這一現象尤為令人關注;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量外國子公司被出售給當地公司,影響了該地區跨境并購的水平,2009年流入該地區的FDI為860億美元,下降了近41%;在歐盟,2009年流入的FDI總體下降了29%……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于日內瓦時間1月19日發表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的數據令人沮喪,全球FDI在2009年的進一步下降(從2008年的1.7萬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略高于1萬億美元,下降了39%)幾乎波及了所有的國家以及FDI的各個組成部分。 報告顯示,流入發達國家的FDI在2009年繼續大幅下挫了41%。流入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FDI盡管在2008年保持增長,但隨著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影響的進一步顯現,在2009年終于頂不住壓力而大幅下滑(-39%)。 FDI三大組成部分——股權投資、利潤再投資以及公司內部借貸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其中,股權投資的下降尤為突出,而股權投資最能反映跨國公司的長期投資戰略。全球跨國并購數量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66%,國際“綠地”投資(又稱創建投資或新建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項目數量也下降了23%。 在全球FDI同年下降了近4成、流入各個地區的FDI降幅都超過3成、第一大外資流入國美國吸引的外資減半之時,中國卻基本保持了前一年的水平,吸收的FDI總額略高于900億美元。這與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政府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以及有力的招商引資舉措不無關系。 近幾年來,中國在全球外國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2005至2006年,中國在全球主要FDI吸收國中排名第4,2007年排名第6,2008年上升到第3位,2009年達到第2位,僅次于美國。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認為,中國的外資區位決定因素將出現重大變化。這些因素包括:中國自身增長模式的轉換;全球消費和資本流動格局的演變(包括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自身的演變);低碳與環保節能時代的來臨所帶來的中國產業結構和外資結構的調整;以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領域有所抬頭對跨國公司國際生產體系的布局帶來的影響。 以上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將直接影響到未來新進入中國的外資以及已經在華運營的外資的發展方向。由此帶來的變化可能包括:外向型外資的區位調整或轉型、內需型外資的增長、外資的進一步技術升級。這些都將為中國利用外資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 放眼全球FDI前景,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已經顯示,國際投資的總體環境正在逐步改善。根據IMF預測,2010年全球GDP預計增長3.1%。全球跨國公司利潤在2009年第2季度開始觸底回升。隨著投資環境和自身經營狀況不斷改善,跨國公司將逐步向上調整國際投資計劃。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計,全球FDI在2010年可能出現溫和的反彈,2011年將增長強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