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月份,當我看到央行通過債券市場大量回收貨幣的時候,我的第一意識決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加大貨幣回籠力度,而是對沖外匯占款。為什么外匯占款會快速增加?是外貿恢復、經常項目順差加大?是外商直接投資增多?還是熱錢又回來了? 當時我的判斷:最大的可能性是熱錢再次成規模地流入中國內地。比如,10月份我們看到,外匯局對境外匯入境內的外匯資金實施嚴查,結果央行數據顯示的“外匯占款”9月份增長4000多億元,而10月份增量減少到了2200多億元;現在外匯占款增量繼續開始攀升,到了11月份這個增量變成了2500多億元。這時候,我們看到國家外匯局再次重拳打擊地下錢莊。 從9、10月份開始,中國貨幣供應量增量渠道發生轉換——從過去8個月以來的,由貸款增加向市場注入貨幣,轉到由外匯占款向市場注入貨幣。 同時,央行也加大了對沖力度。于是造成市場的誤解,認為貨幣政策轉向,一方面收緊貸款,一方面從貨幣市場回收流動性。其實,這兩件事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多次強調,第一,貸款回收沒那么容易,除非國家容忍那些基礎設施變成爛尾工程,除非國家容忍失業狀況進一步惡化,否則“開弓沒有回頭箭”;第二,貨幣市場加大央票的發行力度,不是為了抑制貸款增長,也起不到抑制貸款的作用,除非所發行的央票是定向的、強制性的,否則一定是為了對沖外匯占款。此外,如果央行真是在凈回籠貨幣,那貨幣市場利率一定會走高。 至于如何應對熱錢流入,“堵”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疏”,一定要“疏堵結合”。必須明確,防止熱錢流入,那叫“胡說八道”,除非我們徹底關閉外匯賬戶,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兩大賬戶全關,否則根本無法阻止。同時,我們還必須明白,熱錢是中性的資本,無所謂“好壞”,關鍵看你會不會用。用好了利大于弊,用不好弊大于利。 所以,“堵”熱錢僅僅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疏”。如何“疏”,讓資產價格的熱度集中到我們需要的方向,在節能環保方向、低碳經濟方向、新能源汽車方向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發生。其實,這樣的資本聚集效應,會加速中國在這些領域發展,這是至關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產業政策已經十分明朗,資本流向更是清晰無比,這為把熱錢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所有經濟問題總是“利弊”兩個方面并存。中國更喜歡外商直接投資,好像直接投資更安全,但這次危機過程中,有多少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扔下一屁股爛賬跑了?所以,解決問題,一定是“興利減弊”的過程,中國要學會和“熱錢”打交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熱錢其實是各種屬性的資本中最優質的部分,因為它們的風險偏好最高,所以跑路的腿也就比較快。但只要國家政策準確、經濟長期保持穩定成長,被冠以“熱錢”的那些國際投機資本要比中國的投機資本更有耐心和遠見。 當然,要防止熱錢進入房地產市場,那會拖累銀行。所以,中國房地產市場應拒絕大宗交易,尤其應拒絕外國人大宗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