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輛汽車下線到第100萬輛,中國汽車用了快40年的時間。而從第100萬輛到1000萬輛,我們只等待了不到20年。接下來的數字不能不讓人繼續揣摩,當第2000萬輛汽車下線,是幾年以后? 正如有文章所指出的,盡管我們已經制造了1000萬輛汽車,但這只能從產量上說明我們進入了千萬級俱樂部,從質量上說,恐怕距離汽車強國還有不少路要走。 積極地看,“1000萬輛”增加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卻也同時給中國汽車人帶來了新的壓力。在向世界證明了我們汽車產銷“1000萬輛”的實力之后,接下來追求的就不能僅僅是“1300萬輛”、“1500萬輛”、“2000萬輛”這么簡單了。 當數字不再是能力的衡量標準的時候,質量、乃至創新就更為突出。 而一個不容樂觀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目前的汽車市場上,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市場占有率只有40%,剩下的市場份額大部分都是合資汽車品牌車型占據。最新的調查也顯示,滿意度排名前十的大部分都是合資汽車品牌。 自主品牌的汽車無論是市場還是品牌美譽度,都不占優勢。甚至苛刻一點地說,在共同努力跑步沖刺“1000萬輛”的過程中,國產車型,由于其“價廉物可”,可能只承擔著“跑量”的任務。 中國的汽車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永遠有躍躍欲試要購車和換車的消費者。相信在這個市場的支持下,2000萬輛汽車下線也指日可待。但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第2000萬輛汽車下線的時候,中國的汽車市場上,賣的最好的,口碑最好的車,會是自主品牌嗎?會是新能源汽車嗎? 里程碑式的1000萬輛汽車,最終將以自主研發的解放J6升級版重卡作為代表,不能不說是寓意深重。和53年前一樣,帶著歷史厚重感的“大解放”,可能也預示著中國汽車在“后千萬輛”時代的方向:自主研發、優化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