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政決策角度講,地方工資指導線的確定是對地區生產總值、物價上漲水平、上年度工資總水平、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經綜合測算后得出的。所以在這前提下,當國內多個省份不約而同地作出下調工資線情況時,至少在這些地方決策部門眼里,鑒于本地區的經濟狀況,下調工資線是必要的。
然而,既然不看好經濟前景,為何又會有如此之多的地方上調水價等公用事業價格呢?此舉背后,是否有盡快扭轉CPI和推高GDP的意圖呢?倘若是,那么推高物價的同時下調工資線,就是犧牲公眾福利為代價的行政“自私自利”行為。 以市場觀點看,市場經濟條件的經濟周期在大多情況下本身就是經濟規律性的表現。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市場調節機制本身遠要比人聰明得多。因而在這前提下,如果下調工資線是出于對地方經濟前景的悲觀,那目前各地在紛紛上調水價等公用行業價格的行為,不能不令人認為是一種互相“矛盾”的決策,而這豈不是一種既不尊重市場規律、又有違行政公益最大化追求的權力自大決策嗎? 所以,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糾正權力可以決定一切的錯誤觀念,不僅對克服經濟危機影響,而且對社會健康發展來說,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