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基建熱情仍未得到充分滿足,尤其是下半年信貸投放放緩已成定局,地方政府通過組建融資平臺發揮資金騰挪、風險轉嫁功能所帶來的償付隱患將加速浮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透露,目前已有3000多家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其中70%以上是縣區級公司,這些融資平臺通過銀行借貸等多種形式融資。在此次應對危機的城市化進程中,負債規模迅速增加了數萬億元。
“地方政府‘融資狂歡’最為得心應手的工具,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其)核心是通過高杠桿化獲得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而風險由整個社會來承擔。”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稱,銀監會正在醞釀出臺規定,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將銀行理財資金用于項目資本金(對接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除外),或將對這類理財產品有所限制,但面對龐大的地方投資需求和個人投資需求,其效果恐有限。
點評:地方政府在融資方面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此次擴大內需又給了地方極大的投資空間,于是便有了上文中提到的地方政府借助融資平臺,運用杠桿融資造成負債規模迅速擴大問題。這方面的風險爭論一直很激烈,有專家甚至將眼下縣實際政府債務的大幅度增加與上世紀80年代遺留的嚴重鄉鎮債務并提,提醒監管部門收緊地方政府融資權限。但說歸說,做歸做,地方政府舉債規模仍在迅速攀升。有不少地方想方設法繞開監管,或把無法變現的資產拿去做抵押,隱含的風險極大。是不是該給地方政府債務畫條紅線?像管理土地一樣給地方政府上個緊箍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