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單沒有,老訂單不出貨,上半年外貿形勢被稱為“冰凍”狀態
“我們原以為,去年下半年是進出口市場最差的時候,到了今年年初才發現,日子比去年年底難過得多。”北京一家大型機電設備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2007年外貿市場很熱鬧,2008年喧鬧聲小了點,2009年整個市場一片寂靜。
“冰凍”的上半年
上述機電設備公司出口業務占該公司總業務的三分之二,主要市場為歐美,屬于這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而機電產品也是受危機打擊最大的行業。 “今年1—6月,我們的出口業務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3%。”該機電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上半年幾乎沒有新訂單,就算有新訂單,客戶也不讓出貨,因為歐美市場需求很少,客戶本身還有庫存。“整個上半年,我們的業務幾乎處于‘冰凍’狀態。” 北汽福田公司北京客車分公司副總經理張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之前,北汽福田北京客車分公司的出口業務下滑較大,同比降幅達到了40%左右。 張軍說,金融危機后,一方面是外部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有的國家貨幣貶值幅度較大,對出口企業也造成較大影響。“例如中南美市場,在當地貨幣沒有貶值前,我們的產品性價比很高,但貨幣貶值后,價格優勢就不明顯了。” 一些接受記者采訪的外貿企業分析認為,金融危機帶給外貿企業的影響是整個產業鏈的。在金融危機暴發前,每個客戶都有一定的產品庫存量,危機暴發后,客戶在不下訂單的情況下,還要消化庫存,對國內出口企業來說是雙重打擊。 與此同時,由于外部環境的惡化,原材料價格持續走低,國外客戶在訂貨時大多執行外部價格機制,導致國內出口企業的成本進一步上升。以鋁制品為例,國外客戶訂貨時執行比國內價格更低的倫敦價格機制,這讓國內出口企業在生產成本上雪上加霜。而在生產領域,制造商本身也面臨諸多困難,如資金鏈緊張、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等等。 “雖然上半年的形勢舉步維艱,但從6月底7月初開始,出口市場也出現一些積極的信號。”上述機電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目前已經開始有訂單下達,也有客戶開始要求交貨。與此同時,通過對一些歐美市場的考察和調研發現,客戶原有的庫存也在降低,這對出口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下半年慢慢“解凍”
企業認為的利好消息從外貿數據上也得到了體現。海關總署7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雖然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9461.2億美元,同比下降23.5%。但在6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2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7.7%,環比增長11.2%;其中出口954.1億美元,同比下降21.4%,環比增長7.5%;進口871.6億美元,同比下降13.2%,環比增長15.6%。海關統計顯示,6月份當月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降幅比今年前5個月累計同比降幅分別減少7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和14.8個百分點。 從出口商品來看,今年上半年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我國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總體降幅21.8%的水平。如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家具、箱包等產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發生后,消費者首先削減的是耐用消費品、奢侈品等消費。而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多屬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較小,因此出口業務相對需求彈性大的產品會好一些。當然,政策拉動效果也不容忽視。 “我對這部分產品的出口恢復比較樂觀。”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認為,國家目前不需要花很多精力以補貼的方式來提高這些產品的競爭力,因為補得再多,很有可能是補給了進口國的消費者。“作為生活必需品,經濟預期再不好,消費者也要買。” 此次海關總署發布的上半年外貿數據中,鐵礦石、原油進口都在增加,如鐵礦砂進口3億噸,增長29.3%;原油進口9077萬噸,微增0.3%。李稻葵表示,資源產品進口數據上升較多,反映出國內投資擴大對進口需求的上升。 對于下半年外貿形勢的判斷,隆國強則是審慎樂觀的態度。他表示,雖然目前美國的金融體系開始趨于穩定,但實體經濟的恢復尚不能做出準確判斷,這也預示著外需市場仍存在不確定因素。 而李稻葵則認為,中國出口負增長的幅度從今年下半年起會不斷收窄,但全年出口負增長的局面不會改變。 “訂單少沒關系,只要不把單子轉給別人就行。現在,只要客戶沒倒,我們就要保住這些客戶。”上述機電公司總經理向記者表示,一方面要想辦法留住客戶等市場恢復;另一方面要開拓新興市場,如非洲、拉美市場等。“下半年,市場會慢慢解凍的。” 張軍告訴記者,不是所有的市場都一片黑暗,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們原來的客戶群更接近于中低端,借金融危機之際,我們可以開拓高端市場,如歐美市場。在整個歐美市場低迷時期,我們可以研究和制訂策略,等市場恢復時,也正是企業向歐美市場進軍的好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