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新聞發布會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論壇”7月11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廳舉行。會上,多位研究區域經濟領域的專家為中國西部經濟的崛起獻計獻策。
姚洋:改革金融體系消除中國經濟不平衡

姚洋,1964年生于西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198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理系本科,1989畢業于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1996年畢業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兼職: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和西安外國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等。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認為,中國把全部精力放到制造業上,造成的結果就是服務業、銀行業、金融業的不發達。和中西部發展聯系起來,可以看到一個結果,就是中西部的投資不足。要消除這一不平衡,就要改革中國的金融體系。
姚洋說,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是全球的經濟不平衡,所謂的全球經濟不平衡,是有一部分國家長期處于經常項目赤字,有些國家處于經常項目盈余。赤字國主要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盈余國主要是日本、德國、中國,還有石油輸出國,包括俄國。看赤字國和盈余國,就會很清楚地看到,赤字國的特點是金融業非常發達,盈余國一部分是制造業大國,像日本、德國、中國,還有一部分國家完全是靠石油輸出。
我們應該注意到,國際經濟失衡是一個長期現象。既然是一個長期現象,就應該用長期因素來解釋,不應該用短期因素來解釋。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長期的國際分工造成的。以前我們講國際分工,往往就講貨物貿易的國際分工,中國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有些國家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但過去往往忽視了一項,就是金融服務。
這樣的國際分工格局,是這些制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出口制成品,換回金錢后再去購買金融大國的金融服務,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也就是全球分工造成的全球失衡。
形成這一認識對于中國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占整個GDP總額的比重是10%,這就意味著我們有10%的GDP是沒有被利用的。我們把貨物出口,賺了錢,沒有把它轉換為生產和消費,而是存了起來。實際上我們應該再進口貨物或者機器設備,進行投資。雖然我們的投資率非常高,達到43%,但是我們的儲蓄率更高,是52%。和我們的儲蓄相比,我們的投資還是偏低。
和中西部發展聯系起來,可以看到一個結果,就是中西部的投資是不足的。對全國而言,中國有10%的凈儲蓄。但是對于中西部而言,卻有9%的負儲蓄。如果要算經常項目,中國是有盈余的,但是中西部是有赤字的,這意味著中西部的資金不足。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中西部的資金向東部轉移,你可以問一下中西部的銀行,他們的存款遠遠超過貸款,資金都向中東部流動。如果考慮如何消除中國經濟不平衡,包括整個國家外貿的不平衡,還有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的不平衡,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改革中國的金融體系。
為此,姚洋給出兩條建議:第一,要建立更多的區域性銀行,特別應該鼓勵中西部建立自己的區域性中小銀行。這些中小銀行可能把錢貸給中西部的中小企業。他說,西安在改革開放之前,在每百人的大學畢業人數中排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比上海都高,現在大概是第四位,還是非常高的,但是我們沒有把人才優勢利用起來?匆幌陆y計資料,陜西的國有企業占的比重非常高,為什么這樣?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陜西,包括西安市的中小銀行太少,大銀行完全追著大企業跑,沒有中小銀行給私人企業貸款,私人企業貸款非常困難。第二,要建立區域性的資本市場。中國這么大,不可能僅靠兩個股市,深圳股市和上海股市,即使你把兩個股市都算上,我估計最后上市企業也不超過2000個。中國有幾百萬個企業,這些企業要融資非常困難,基本上要靠在民間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我們想想民間資本市場融資的成本是多少,大概利率從來沒有低于10%,可是官方利率從來沒有高于6%。我們的每個省單拿出來都是一個國家,不管是按人口論,還是經濟總量論,可是我們沒有區域性的資本市場。如果要改革我們的金融體系,從中西部開始改革應該是一條可以探討的路。既可以縮小中西部和東部的差別,也能為中國整個宏觀經濟減負。怎么把我們辛辛苦苦創造的外匯盈余用起來,從中西部著手,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
蔡繼明:提高油氣補償標準防止掠奪性開發西部資源

蔡繼明,經濟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南開大學等10所科研院校教授,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民進北京市副主委。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繼明教授提出,西部礦產資源應謹防掠奪性開發,以致對西部地區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蔡繼明說,西部在礦產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包括重慶、四川等十個省區已經探明的礦產大概有139種,煤炭儲量占全國的36%,石油占12%,天然氣占53%。在西部大開發當中,我們看到一些工程,像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西油東流等,這些工程都涉及西部礦產資源向東部的轉移問題。
但是,在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當中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首先是礦產資源的補償費過低。我國《礦產資源征收補償規定》中規定,礦產資源補償是按照礦產品的銷售比例計征,根據不同的礦產資源補償大概是其銷售收入的0.5%-4%,而國際上多數國家、多數礦產資源的權利金費率保持在2%-8%之間。 其次,我們礦產資源稅的征收是從量征收。結果導致石油天然氣資源稅長時間停留在每噸12-14元,一直到2005年7月以后才調整到每噸14-30元之間。
另外,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開采企業在總部所在地納稅,而不是在礦產資源開采地就地繳納所得稅。也就是說,大量的礦產資源稅都沒有留在開采地。
蔡繼明表示,上述規定大大低估了礦產資源的價值。一方面人為地壓低了由礦產資源加工出來的最終產品,特別是各種能源的價格,從而刺激這類產品的需求不合理地膨脹。另一方面,也人為地提高了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行業的利潤,從而導致了對礦產資源過度過早的開采。這兩方面的扭曲都會造成我國礦產資源的極大浪費,加劇我國礦產資源的稀缺程度,從而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許多礦產資源都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上述極低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必然使諸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實質上成為對西部礦產資源的掠奪,不僅不能使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反而會延緩西部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擴大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對此,蔡繼明提出如下建議:第一,針對我國能源高度短缺的狀況,要參照國際標準,大幅度提高我國油氣、煤炭等礦產資源的補償標準,由原來的1%提高到10%左右,并且將其更名為礦產資源基礎補償費,相當于絕對地租。
第二,要將原來的礦產資源稅由從量計收改為礦產資源級差補償費,就相當于把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根據價格變動來進行征收。這種從價稅費合一,既能夠更準確地體現礦產資源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又能夠保證礦產資源使用者之間以及采掘業與其他行業之間平等競爭的經濟關系。
第三,由于按現行稅法,資源稅是地方稅種,取消資源稅后,為減少地方財政收入的損失,建議在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比例當中,適當提高地方分成比例。可以考慮絕對補償費歸中央,級差補償費歸地方。
第四,在礦產資源開發中要照顧到當地居民利益,要盡快建立礦產資源開采企業對開采環境惡化的補償機制。國家應該規定中央企業上交開采地的稅收比例,所有的礦產資源開采企業不論企業所屬地在哪里,都應該在礦產資源開采地登記注冊,就地繳納所得稅。對新增的礦產資源初級產品,要多留一部分在當地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走資源工業發展的新型道路,特別是把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第五,要調整西氣東輸天然氣出廠價、井口價。目前西氣東輸天然氣井口價為每立方米0.56元,價格很低,建議將西氣東輸天然氣出廠價提高到每立方米0.75元,適當調整天然氣井口價,就資源地而言,直接受益的是增值稅以及兩個附加稅的增長和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后資源稅的上漲,提高資源對地方的貢獻率,促使地方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的開采力度。
第六,要建立對資源地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專項轉移支付補助機制,以滿足資源地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支出需求,造福資源地人民群眾,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對資源地西氣東輸的稀有資源開發專項轉移支付機制,建議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在資源所在地建廠加工油氣資源,促進當地化工企業的發展。同時留出一定量的原氣資源供應資源地招商引資和化工企業的生產加工,以培育資源地后續財源,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就業。
黃泰巖:西部經濟發展要適應時代找到自己的空間

黃泰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首屆人文社會科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遼寧大學國民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大講堂首席經濟學家,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黃泰巖表示,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經濟的框架當中去理解,應該回到達爾文的概念當中,就是“適者生存”。市場經濟是優勝劣汰,西部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是抱怨,要善于發現問題,找到如何適應時代的方法,找到這個時代的脈搏,和這個脈搏保持一致,找到西部發展的空間。
那么如何找到適合西部經濟發展的空間呢?黃泰巖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概念歸納為三個時代,以便于從不同的角度尋找答案。
首先,黃泰巖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或者說世界經濟發展目前處在資源主義時代。這樣一個資源主義時代應該給西部經濟發展創造很好的空間。特別是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這種大規模的需求,特別是資源價格上漲等帶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西部地區如何利用資源,如何在現有的價格體制下,通過價格的改革、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獲取西部的發展,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資源地區存在著資源詛咒問題。即由于制度本身的創新缺乏,導致大家依賴于資源,而靠資源生存,不愿意費大力氣向高附加值產業擴展。也就是說,制造業的發展成為資源地區不發展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區如何規避資源詛咒,可能也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去規避的問題。這要通過制度的創新加以解決。在這方面,內蒙在七年中增長速度連續全國第一,為什么能夠擺脫資源詛咒的格局,應該成為西部在未來發展中解剖的很好的案例。此外,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當中,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兩大發動機,如何利用這兩個發動機,啟動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嫁接中國發展的快車,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國資源主義時代給西部地區創造了空間,這是一個方面。
其次,中國發展進入了區域發展階段,放棄了過去條條塊塊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來講,中國的發展應該進入用一體化對抗一體化的時代。過去有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北工業區、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六大板塊。現在構建一體化的進程,是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來講,是產業一體化和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要求。我想未來六大板塊進一步的演化,會出現大區域當中的小區域一體化,比如最近出現的海西經濟區被確定,東北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列為國家戰略,東西部地區的城域經濟區列入國家戰略?梢哉f,在西北地區如何構建國家戰略新的小區域,可能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第三,當前中國市場經濟所創造的最重要的魅力在于,我們的發展不僅僅可以利用自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社會資源?梢赃@樣講,我們進入了一個整合資源的時代。可以更多地利用別人的資源,而不僅僅是利用自己的資源實現快速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按現在統計的世界500強,沒有一家是靠自有資源從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全部都是通過重組、兼并、收購發展起來的。利用外部資源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企業,應該成為西部企業發展很重要的概念。從西部地區的角度來講,作為地方政府,如何規避西部的相對劣勢,去發揮我們的相對優勢,利用我們的相對優勢吸引外部資源進入西部地區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2009年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東部各省份面臨相當大的困難,但還是有兩個省、市進入了兩位數的增長,一個是天津,一個是江蘇。江蘇在危機過程中成為了第三個進入中國三萬億俱樂部的成員,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提出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概念,要超山東、廣東的車。這光靠自有資源是不可能的。江蘇在這個過程中從理念上發生了根本改變,就是過去強調企業家不要找市長,要找市場。在危機過程中他們改變了理念,提出了市長帶領企業家共同找市場。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江蘇利用自己的發展優勢和35家中央企業簽訂了45個重大項目,中央企業到江蘇投資規模達到2220億,這些中央企業投資到江蘇,對江蘇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從西部角度來講,我們也進入了超車時代。西部有自然資源,但是我們的投資資源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利用別人的資源迅速發展自己,成為我們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要樹立起這樣一種理念,就是我們的發展不僅僅要依靠自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利用社會資源,利用別人的資源。而在利用和調動別人資源的情況下,需要我們拿出自己的大智慧。
魏后凱:“十二五”西部大開發要注重四個方面

魏后凱,湖南省衡南縣人。先后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等。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凱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論壇上重點介紹了“十二五”的西部開發總體思路,并提出了自己的四點建議。
魏后凱說,當前中國經濟區域已經進入了重要的轉折點。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拐點、轉接點,在這么一個情況下,對“十二五”全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應該是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笆濉蔽鞑看箝_發的總體思路是16字方針:“全面推進、科學發展、東西互動、加速轉型”。
魏后凱說,在“十二五”期間,我認為未來的西部開發要抓住六個重點。第一是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第二是空間布局的優化。第三是完善開放性的經濟,包括對內開放,我認為國內的民間資本比外向資本更為重要。第四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五是生態環境的建設。第六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這是六條里面的一個重點。
我們想要推進這六個重點,還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要進一步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因為現在西部開發產業的支撐力、產業的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所以我們覺得應該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未來西部的開發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第二,要大力統籌城鄉發展。西部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在全國最大,要優化我們的空間布局,培育新的增長點。目前的三個重點地區,關中和天水、北部灣,現在規劃已經批了,我想在“十二五”期間,我們應該在這三個重點區域之外推動、啟動一批新的增長點,新的重點開發區。
第三,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根據我們的研究來看,一般性的財政轉移支付,也就是現在的均等化的財政轉移支付縮小了地區差距。但是從廣義的角度看,由于稅收返還的因素,我們廣義的財政轉移支付是擴大了地區差距。所以未來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均等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要大力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從目前來看,這個難度很大,現在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所占的比重比較小,總量不大,我國20多個省市都享受這種均等化的財政轉移支付。
最后一點,要改變過去對西部地區的辦法,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政策體系,廣泛吸引國內外的民間資本,大規模地參與西部大開發。我們始終認為,國內外的民間資本不能大規模參與到西部大開發中來的話,要實現西部大開發的長遠目標可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的政策要有所轉變。前段時間我們和有關部門協商,要進行分類指導,針對西部地區不同類型的地區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這個問題現在正在研究中。 |